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篇
教育   472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41.
在“三言”中冯梦龙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好妓女形象,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的一次突破,但是,冯梦龙毕竟还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笔下,众多美好、善良的妓女形象最终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442.
与灾难相伴的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也在文学作品里表达着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的另一面,是对待生活克己尽责。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的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  相似文献   
443.
和亲在历朝历代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唐王朝同样如此。在唐王朝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中,远嫁的公主们用悲凉的和亲之音演绎了遥远的和亲历程。和亲之功不可磨灭,和亲之悲同样值得思考。和亲公主的悲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与影响。  相似文献   
444.
《史记》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但同时又充满反抗性。人物因身处困境而不幸,但又因无畏反抗而豪壮。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使他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独特的悲剧性与反抗性,从而形成了《史记》中人物特有的"悲剧—抗争"二元模式。这一模式既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表达出勇敢无畏的进取精神,将悲剧不幸升华为壮美激越。  相似文献   
445.
音乐美的样式包括优美、崇高美(壮美)、悲剧性美、喜剧性美。音乐美的样式在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中得以完美的体现。研究贝多芬钢琴音乐的样式美,对推动钢琴艺术的教学、演奏与欣赏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而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446.
锁定泰蕾丝.拉甘从"苟安于室"到"不安于室"的情感转变,主要剖析了其行为模式的突变及悲剧因素。不相称婚姻生活让泰蕾丝表面恪守妇德而内心痛苦压抑,变成人格分裂者。情欲唤醒了她的肉体,却没能让她超越自我,摆脱精神的困扰。泰蕾丝的毁灭主要是因为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所致。  相似文献   
447.
在20世纪关于“悲剧”的探讨中,大多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但中国悲剧的存在乃是不证自明的事实,中国戏曲应有自己评判悲剧的标准。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国悲剧。就情节发展来说,作品写了普通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过程;就曲词表现来说,言情的曲子体现了悲剧的情感;就剧作效果来说,白娘子所面临的困境与压迫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心理;就观众接受心理来说,中国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反映出悲剧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震颤,从而产生了对美好结局的向往,这强化了悲剧色彩。总之,《雷峰塔》传奇的悲剧性十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48.
《三国演义》的成功,要在审美意象的铸造。其审美意象具有灵敏的知觉性,丰富的想象性和浓郁的悲剧性,写出了历史人物的特质。抒发了作家的情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49.
艺术的崇高在于被纳入生命运动的精神现象,只有关注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艺术才具有持久和鲜活的力量。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试图论证:《静静的顿河》与《红旗谱》都正在经历着不断认识更新和趋向于生命惑悟性认识的史诗性意念,即以悲剧性格提供的巨大生命悲剧精神的暗示力量,要求回归其用不同的民族情调展示出来的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自我求证意识与自由意识。让人格通过对苦难极限的体验而获得成长,葛利高里与朱老忠是真理的探索者,生命只动情于活生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450.
《红楼梦》以其对爱情描写的深刻性、广泛性、悲剧性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描写爱情的顶峰。文章从与《牡丹亭》、《西厢记》等作品的比较中,阐发了《红楼梦》所表现的全新的爱情观,揭示了《红楼梦》将爱情置于封建社会全方位背景下加以描写的独到之处,剖析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理想爱情的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