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0篇
教育   5456篇
科学研究   849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49篇
综合类   16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501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443篇
  2014年   823篇
  2013年   520篇
  2012年   559篇
  2011年   593篇
  2010年   545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课改背景下,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  相似文献   
102.
李强  马红 《语文天地》2011,(13):19-22
散文阅读教学,特别是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一些功利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散文阅读单元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甚至不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对散文本体知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3.
屈发国 《语文天地》2011,(16):27-28
现代文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表现。然而,很多学生面对现代文阅读却望而却步,教师在教授现代文的时候也纷纷表示压力很大。解决这种问题不但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时也需要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4.
表内乘、除法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能不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多位数乘、除法计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内乘、除法计算是否正确、熟练。所以,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我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有以下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105.
现代汉语偏正式复合词羡余现象的语义结构有五种类型,包括整体+部分、强特征+主体、种名+属名、喻体+相似点和音译+属名/关涉对象+音译。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人类认知上的完形感知能力是偏正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产生的基础,认知上的"图形——背景"模式是偏正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产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6.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起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点。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  相似文献   
107.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起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8.
朗读是一种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需要眼、口、耳、脑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朗读既是一种能力,更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情境,理解语言的蕴含,培养语言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能直接反映出他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把握和自身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学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10.
助学稿助什么?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助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自己认为讲过了,学生自己认为听懂了,为什么一用就不行了呢?原因是能力只能通过实践与体验才能达成,学生光听课做习题,是被动的学习者,并非是主动的学习者。而语文恰好是一门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