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篇
教育   23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72.
《玉海》一书的成书时间,多处记载不相一致,据王应麟的历官经历和书中所载内容两方面结合考察,最终的完稿应当为淳熙七年(1271)左右。此书的征引资料,根据南宋时代背景下士大夫图书文献的主要获得方式,可能来源于家族藏图书、社会刊布图书、馆阁文献以及词科家藏书等方面。另外,关于该书的未刊刻事宜,有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观的学术态度原因。  相似文献   
73.
周大平 《教育》2007,(6S):48-49
多年来,说到难以消除的“无错不成书(报、刊……)”现象时,主流观点总认为,不是知识不足的能力问题,而是粗枝大叶的态度问题。然而,笔者经过连续三个月对荧屏字幕的关注,罗列出数百个差错频率甚高的字词,且加以归类、比对后惊奇地发现:差错连绵不绝的主要原因,在其录入者的语文水平有限。这现象触及的是语文教育的软肋。  相似文献   
74.
《玉壶清话》是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野史笔记。其内容主要记载君臣行事、礼乐文章、四海见闻等,此书从宋初至熙宁间诸文集中辑史闻杂事而成,为我们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该书版本较多,流传较广,从《说郛》本到《知不足斋丛书》本,从刻本到抄本,通过对其版本源流的考证评述利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5.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0,(25):86-86
阅读书架 材质有弹性而且可弯曲,将书插入其中,可以立在桌子上,书架两边特别设计的照明光条,可以让读书人在黑夜中使用,除了作为书架使用外,还可以折合成书套,放入书包。  相似文献   
76.
陈文述确为《乾嘉诗坛点将录》主创之一。据新出的《舒位年谱》,推定《乾嘉诗坛点将录》的成书时间应为嘉庆二十年八月至十月间。  相似文献   
77.
78.
关于《尉缭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学界多有讨论。战国古本《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而进行的挑选与删减,形成了现在所见的《尉缭子》。今本《尉缭子》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尉缭所提出的建议也不是秦王政时期秦国的情况,未能反映出秦始皇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故而作者当非秦始皇时期的尉缭。通过对全书进行综合分析考察,认为今本《尉缭子》是梁惠王(魏惠王)时的尉缭所著。  相似文献   
79.
对《急就篇》的成书及价值作了简单论述,重点研究分析了其版本流传情况及当代出版的影印本情况,以期为《急就篇》整理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0.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除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和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先秦"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吕氏春秋>出于战国诸子之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是无可非议的.由此处着眼分析,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