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篇
教育   23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钱曾<读书敏求记>之所以能问世,有其主客观条件.此书具有重视版本、按"四分法"编目、解题形式灵活的著录特点.它在版本目录学、文献编目思想、学术思想上均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2.
庞石帚先生是20世纪前半叶蜀中著名学者。论著宏精,而诗名尤高。所作《国故论衡疏证》为当时蜀中各大学重要教材,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介绍了《国故论衡疏证》的成书过程以及它的突出特点,这就是:鸿博、精审、打通。  相似文献   
83.
段真子 《出版参考》2010,(21):25-26
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近代学者多有考订,如<四库提要辩证>(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撰)等,颇有建树.然前辈所考多为兴致所至,采撷成书,因此未能详尽所有篇目,一些问题也未曾涉及.例如对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杂家类五中<<常谈>一卷>(永乐大典本)的考订,至今仅见<四库提要订误>.作者李裕民先生之考证,主要针对其条目问题,认为"馆臣所辑实为一百条,今残本<永乐大典>引此书八条,其中仅四条已辑,漏辑一半,以此推算,原书当有二百条左右".尽管理由不甚严谨,但<常谈>原有两百佘条的推论不无根据.  相似文献   
84.
罗马教廷日前公开了其档案馆收藏的各种轴卷、羊皮纸手稿、书信集和一些1000多年前的书信,当中包括教皇和多个历史名人的通信。这些秘档将被收录成书。  相似文献   
85.
《明蜀中十二家诗钞》是傅增湘先生藏园钞本中辑录的一部诗歌选集,共收录明代十二位巴蜀籍作家的诗歌作品613首((1))。该书在文本形式上仿照宋刻本,作品内容特色各不相同。该书抄录自崇祯本和礼邸本《石仓十二代诗选》,而后者目前已流失海外,国内目前还存有卷数残缺严重的“崇祯本”。因该书在编排方式上选择与底本不差一字的抄写方式,故对“崇祯本”有着重要的补逸价值。此书是傅增湘对乡邦文化整理的重要成果,收录作家少有别集行世,作品尤为他本少见,是明巴蜀作家作品的重要辑佚文献,足以资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86.
87.
《文子》一书,二十多年以前在道教经典中和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可以说-在九天之上,-在九地之下.至1973年定州西汉墓出土了《文子》残本,它作为思想史的著作才得到人们的重视.《文子》从魏晋时代起,一直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置崇玄学,规定"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新唐书·选举志》),其学问成了选拔人才的科目.天宝元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改《文子》为《通玄真经》,名列《道德真经》、《南华真经》之后,为道教的第三大经典,因而此后出现了不少注本.但是在道教之外,《文子》一书几乎没有任何地位.这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文子》书目下注的"似依托者也"一句话不无关系,但也同今本《文子》一书的复杂情况有关.以往学者们一方面由于见到的资料有限,一方面由于思想方法方面的原因,对《文子》一书一些问题的处理显然是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88.
李兵 《兰台世界》2008,(5):54-55
锺嗣成撰写《录鬼簿》,搜集材料的时间较早,其材料来源是友人提供和交游所得,执笔撰写大约为天历二年(1329年)或至顺元年(1330年)。这部著作,花费锺氏的心血前后达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89.
《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广泛且讲究,蕴含厚重的文化意味。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幼年和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钟鸣鼎食”的曹府,晚年则是穷困落魄,沦落至“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曹雪芹虽少时享受过精细饮食,但由于时间跨度之大致使其在创作《红楼梦》时已很难存留少时对于饮食的具体印象,因此小说中丰富且细微的饮食描写应是有所借鉴。因此,从饮食描写好“南味”的倾向入手,分析曹家渊源、明清时期饮食典籍及曹雪芹个人这三个层面,探究《红楼梦》中出现众多饮食描写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0.
陈国军先生《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批评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及今奉改定年代小考》,误以拙作谓张思廉诗“戟尖不掉丈二尾”句出自《三国演义》,却避开了拙论真正的证据,属凿空之论。从传播学角度考证《三国演义》成书,是小说断代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推断小说成书下限最为适用。在没有“反证”出来之前,《三国演义》成书“元泰定三年说”是最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