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2篇
教育   900篇
科学研究   23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校更加关注“用户需求”。通过采集某师范大学新生数据构建可视化模型,发现存在三类特征差异较为明显的新生“典型画像”。基于画像,可以制定不同群体的精准招生宣传措施并提供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服务。根据细分市场提供精准信息服务成为研究热点和行业共识。精准服务的前提是对细分市场用户群体特征的分析,把握潜在目标群体的择校动机,较好地回答“向谁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研究的创新在于探索根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择校行为的理论研究制定具体校本招生宣传政策的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42.
随机选取北京市九所中小学校,围绕择校规模、方式、影响因素、特征和负面作用五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择校行为背后隐藏着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择校问题的最终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疏导——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与满足公众合理需求并进。  相似文献   
943.
"中国式择校"的实质是教育选择权利的普遍缺乏和不平等.其产生的原因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高度筛选型社会下人力资本积累理论的效用以及各利益主体间的既得利益格局难以打破。择校本应在促进个体个性发展、教育业态繁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上具有积极作用,而"中国式择校"不利于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解决"中国式择校"难题应从改进公平、提高效率、构建多元尺度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44.
作为蒂伯特选择问题的择校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择校问题是公共产品提供中蒂伯特选择问题的一种,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学生和家庭的选择权力,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家庭和学生能否对学校进行有效选择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生关于学校的信息是否充分.以及学校和家庭之间是否存在交易的关系专用性等因素。目前对于中国而言,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消除,家庭、学生与学校之间交易的专用性关系很弱,大大降低了家庭择校的交易费用,由于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市场交易失灵不存在,所以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力是有效率的。同时,这也不会妨碍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入学的制度安排经历了由“不作规定”到只提倡“就近入学”,再到“就近入学”“与“择校”两种制度并存,到如今只提出“就近入学”的变迁过程.近年,在实践中“择校”现象却愈演愈烈.为推进教育公平,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制度演进过程中,应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致力,使新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946.
文章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2013—2014学年)中的随机分班样本,详细讨论了班级择校学生比例与非择校生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班级择校学生比例增加将直接降低非择校生工作日和周末的学业投入水平,进而引发非择校生学业成绩的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首先,班级择校学生比例增加主要降低非择校生的英语成绩;其次,班级择校学生比例增加主要降低男性非择校生的学业成绩;再次,择校学生与非择校生相处时间越长,择校学生对非择校生学业发展的阻碍作用将愈加明显;最后,与“以房择校”相比,班级内通过“权钱并施”方式就读的学生比例增加更不利于非择校生的学业发展。文章由择校的同伴效应视角切入,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