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不浓,本应生趣盎然的诗歌学习反而变成了学生的一个负担,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中教法不当,给予学生空间太小.为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要化繁为简,课堂教学目标要单一;分类鉴赏,以一册诗歌的阅读带动一批诗歌的阅读;以乐促教,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32.
本文剖析了元人散曲所反映的两大文化层面:山林文化与市井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论述了元人散曲中的爱情之作、市井之作、怀古之作、隐逸之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3.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所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是继诗、词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然而, 长期以来散曲研究却附属于戏曲研究或诗词研究。散曲研究的独立, 散曲学的建立, 是到20 世纪晚期才逐渐形成。散曲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有关学者在散曲领域各个方面就诸种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特别是关于明清时代的散曲研究还有不少空白地带, 有待于21 世纪的散曲研究者大力开拓, 深入发掘, 使散曲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4.
隐逸思想是元散曲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元散曲的隐逸思想之中包含有三大要素,即:用历史意识慨叹社会,用天命意识参悟人生,用生命意识强调自我。命途多舛沉郁困顿的散曲作家们正是藉着这三种意识的支撑,在苟全性命的同时获得了灵魂的高蹈和生命的舒展。  相似文献   
35.
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作品既有徜祥山水之间,陶醉诗酒之中的闲适咏物之作,也有关心民众疾苦、揭露讽刺反动统治、黑暗现实的愤世嫉俗之作。在诅咒黑暗的同时,他的散曲还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6.
周润静 《兰台世界》2014,(1):135-136
位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一生创作的散曲有二百余首,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天净沙·秋思》和《双调·夜行船·秋思》,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这两首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的散曲,来窥探马致远的创作特色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37.
马致远散曲中的叹世归隐主题反映的是特定时代中下层文人的现实人生大退却。其叹世、愤世是基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时间的无限感伤,以至于最终将儒家传统价值体系完全消解了。马致远晚年在其自然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世界,这种精神皈依是通过审美超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8.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39.
元代散曲语言不同于前代的文学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元代散曲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大众化文学样式。本文通过对元代散曲语言特征的归纳,分析元代散曲独特风格背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0.
元代散曲在语体特色、语句使用、整体布局、创造手段、修辞风格等五个方面有着与唐诗、宋词不同的修辞特色。在修辞风格上,它有通俗化倾向;在语体特色上,它有口语化倾向;在语句使用上,它有自由化倾向;在整体布局上,它有精巧化倾向;在创造手段上,它有具体化倾向。它的整体修辞特色表现为一种“精细的通俗”的审美色彩。它以一种近“俗”的修辞艺术来记录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从而改变了诗词所具有的“一本正经”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