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夏妮亚 《情报探索》2007,(9):101-103
考古文博类文献在实际分类过程中同类文献不能集中的现象非常突出。文章就"记录博物馆馆藏"类文献、"三峡"类文献、"文物鉴赏鉴定"类文献、"文化史"类文献在分类中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2.
在数字浪潮的影响之下,文博类IP的内容创意及传播从以实体为核心向虚实共存、互补和融合的去实体方向演进。当前,文博类IP在数字技术应用及内容创意方面既需要从整体上持续迭代,也需要坚守技术为内容所用的立场,从而助推中华文化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文化空间及传播语境中实现全景呈现和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33.
今天,我和我校的几名同学,作为《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的小记者到文博会分会场进行采访。乘车到了分会场,台阶上铺着红地毯,给人一种隆重的感觉。领导们陆续来到了会场,我一眼就看到了北京市副市长程红阿姨,她穿着一身红色套装,有着和蔼可亲的面庞,看起来很和善。可是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头小鹿在怦怦乱跳——这么多人跟着  相似文献   
34.
档案文博是目前浙江省内唯一开设的历史学非师本科的新方向,迫切需要关注教材、教法、学法等基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最突出的是课程体系之专业主干课、模块课和实践教学课程.  相似文献   
35.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36.
丁一涵 《视听》2023,(9):91-94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和生活化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依托新媒体技术,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实现与文物的共情,为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7.
文博类综艺节目在普及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宝藏》《我们的宝藏》等文博类综艺的涌现和火热,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形态在不断改变,社会功能更加多元。本文以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我们的宝藏》为例,通过分析节目的社会功能,以期为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8.
王厚宇 《收藏》2009,(5):57-57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末代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江苏南通人。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近代教育事业和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39.
孙杰 《收藏》2009,(8):125-128
今天国际间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仅是体现在生态环境、经济产值等方面,其所具有的文化艺术效应业已被纳入城市的认知范围。文博事业的转型作为此认知范围中的重要一点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相对于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因历史悠久而产生的“墨守成规”来说,私立美术馆、博物馆凭相对的自由度以替补姿态加速着这个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0.
《收藏》2001,(5):82-82
中国,泱泱文物大国,有着不可估算的传世和地下埋藏的文物。收藏、品鉴、研究文物,其尚远矣。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对地下文物的发掘,已建立了专门考古学,而对传世文物的研究,却因种种原因,在高等学府中,依然没有它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