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教育   6942篇
科学研究   1887篇
各国文化   54篇
体育   357篇
综合类   313篇
文化理论   179篇
信息传播   451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1442篇
  2013年   915篇
  2012年   1325篇
  2011年   1363篇
  2010年   1086篇
  2009年   1034篇
  2008年   1339篇
  2007年   983篇
  2006年   782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吴明华 《新闻世界》2011,(10):31-32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任何新闻事件背后的核心都是人,对人物的报道也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992.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93.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994.
张广宁 《新闻世界》2011,(12):140-141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当中一个领域,其间能够形成公众舆论一类的事物。”这一空间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表述开口发表观点。张季鸾先生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报纸应为公共论坛”。这一观点似乎与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领域不谋而合。张先生重视舆论,《大公报》以他的言论而著称。本文试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观点的基础上对(《大公报》如何建构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从《大公报》看民国传媒公共领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传芳 《新闻世界》2011,(6):125-126
新记《大公报》秉承"四不主义"原则,发挥着媒体所特有的公共话语权的作用。它的一些理念和实践对当今新闻界有哪些启示?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96.
韦魏  杨静 《新闻世界》2011,(7):150-151
近年来,公共领域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报刊公共领域,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以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为例,讨论了当时报刊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997.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98.
网络言论的开放使得网络似乎具备了公共领域的形态,并成为了民主和参与的论坛.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频繁发生却预示着这一期待的落空:充斥着"多数人暴政"的网络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本文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讨论入手,通过对网络讨论品质的具体考察来探寻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999.
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无限可能,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改变了今天的媒体格局,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接收环境.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包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对信息接收的方式、认知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变化,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便利,改善新闻写作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经济报道领域不断向深广拓展,报道质量有明显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报道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报道没有新角度,写法呆板、老套;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少,很难引起群众的广泛兴趣;思想性不强,就事论事,对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揭示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增强经济报道的通俗性、可读性,使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当前经济报道中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