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5篇
教育   175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任倚步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64-71,78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本质特征基础上的伟大创造。"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文明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尚同"思想的丰厚养分,历经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的艰难探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实现了人的文明的时代彰显。立足"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文明观统筹五大领域建设的内外向度,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42.
243.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新形态教材的需求日益旺盛。文章从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征出发,重点阐述了高校新形态教材的表现形式,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多元化的建设队伍,做好数字资源的配套建设,与一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和能力,以及加强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44.
新形态教材开发和使用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三个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SPSS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开发和使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教师的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程度较高,使用意愿较强烈,但使用行为不及预期;价值感知对新形态教材的使用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使用意愿能推动新形态教材的使用行为。应加快新形态教材开发标准的研制,发挥专业领军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经费、政策、团队组建和业务培训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从而提升教师新形态教材使用意愿与行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45.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破除重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开创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既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奠定的现实条件,又是一项缺少前人经验的前无古人的崇高事业;既是一项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又不得不应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挑战的伟大工程;既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以人类自由和解放为导向的人类性特征。这些矛盾关系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性”。深刻把握这些“历史辩证性”是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46.
中国式现代化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产出的进行时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认识论转向,扬弃并超越了资本主义世界观,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力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47.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48.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了中国“犹能卷土重来,以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乎”的“中华文明之问”,这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思想表达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伟大愿景的思想先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四个历史时期的接续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经奠基、发端、展开、基本成型过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49.
在唯物史观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具有复合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模式表明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性。从现代化的普遍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与人类现代化共有的本质属性,即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从现代化的特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具体体现为道路选择的非资本主义性、领航主体的先进性、发展方式的并联式以及价值追求的人民性,等等。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悖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探索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25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主体人民性、发展全面性、目的指向性的本质属性上,具有文明价值自洽性;在继承与主动作为的历史属性上,具有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进程自洽性;在旨归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属性上,具有互创互生自洽性;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属性上,具有“人民至上”最根本价值的遵循自洽性。在合二为一的内在关系中,形成了独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反映着其逻辑自洽性建构的解释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