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无偿献血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福利事业,而保险作为同样具有保障作用的一项事业,在当今社会二者有必要融合吗?对此,论证事实还很少,本文简单论证其可行性,解释了两者融合的最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62.
从无偿献血谈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与公民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但七年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通过价值分析、情境模拟、人文熏陶和榜样示范等策略让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从而使他们在长大后自愿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相似文献   
63.
2010年12月15日下午3点半,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08级近300名学生代表在校团委组织的18周岁成人宣誓仪式上许下成长的誓  相似文献   
64.
李辰 《大观周刊》2010,(32):38-38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云南大明星企业回报社会、支持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1996年丽江地震、还是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汶川地震,大明星人在危难之时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相继为灾区捐款、捐药、组织献血。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提高对无偿献血者优质高效服务,体现血站良好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强化人性化、亲情化的献血服务理念,提高全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献血行为,建立和实施献血者服务规范,制定献血者接待和护理程序,履行献血前告知义务,遵循献血知情同意原则。对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进行全程护理和情感交流。提高献血者及社会对血站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6.
格日丽 《大观周刊》2011,(50):45-46
目前我国医疗用血十分紧张,而科学又不能造出替代血液,临床用血只能来自健康的人体。研究献血主力军大学生的献血因素,有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本文对陕西师大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对其心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体身体等的差异性、医疗条件等现实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淡化都对其参与无偿献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7.
大学生无偿献血档案记录着个人基本信息,具有私密性,因此需要相关制度加以规范调整。与此同时,在使用该类档案时还应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8.
37岁的济南市民房泽岸曾因63次无偿献血,荣获卫生部无偿献血最高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参加完"世界无偿献血者日"活动后,房泽岸乘公交车回家,但没想到的是,随身携带的包在车上被偷。包里的现金、手机、信用卡、身份证丢了都不可惜,他最舍不得的是那63张无偿献血证。这63张献血证,是房泽岸11年来的  相似文献   
69.
《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起步晚,步子大,一年一个台阶.于2004年全部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自愿无偿献血率达100%.赤峰血站在逐渐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同时,不断寻求无偿献血推动形式和方法的新突破.近年来,较为突出实现卫生部提出的"一个延伸"目标,积极改变招募模式,探索出一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逐渐把重心向人口占城市人口的80%的农村牧区下沉,深入乡镇、集市、那达慕宣传无偿献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已有近50%的乡镇苏木开展无偿献血,献血量占总献血量的37%,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辅助的城乡献血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70.
姚勤 《教育与职业》2012,(28):80-8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广大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援助性志愿服务活动、专项性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等,构建了健全的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在提高志愿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