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41.
职业中专培养的学生具有双向性,即就业和深造,无论向哪个方面迈进,英语教学都不容忽视,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应作为重中之重。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中专学生的学识水平较普通高中差一个层次,尤其是英语,甚至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说几旬日常用语的能力,更别谈阅读英语文章的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2.
陆春燕 《山东教育》2004,(36):18-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语言教育目标确定为如下几点: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令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语言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3.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本文从诗歌语言、日常用语两方面论证了认知隐喻的普遍性,并从认知隐喻方面来探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4.
1.Hello,Frank!你好,弗兰克。 hello是英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用语之一。它可以用于: (1)表示问候、打招呼,意为“你好”。用于熟人、朋友之间。例如: Hello!I'm Lily.你好!我是莉莉。(2)用于“引导对方注意、打电话”时,意为“喂”。例如:  相似文献   
145.
二十一世纪以后,无论是比较严谨的政府办公场所还是随意的休闲咖啡厅。在中国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新词汇和短语。随着中国的改革步伐,汉语的日常用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学者说每年都会有1000个新词语诞生——它们是全球流行语,对因特网的创造性使用,西方商业用语和新广告语综合的“混血儿”。有人把这利-变化称为当代中国的第三次语言革命,这股潮流的脚步如此勇猛,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相似文献   
146.
教学过程:Step 1. Greeting How are you? I am fine. Hello,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one plus three? It' s four. What's ten minus two? It' s eight.(设计意图:运用日常用语,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状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47.
习语自有法     
《海外英语》2012,(10):27-27
说到法律,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下面的几个与法律相关的习语,大都是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148.
春去秋来,我们天天都与汉字打交道,或是以笔而书,称之为"书面语言",或是以嘴而说,名曰"口头语言".而且总是嘴说的多,笔写的少.一个人说给自己听,叫作自言自语;两个或更多的人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叫做聊天、扯淡、摆龙门阵.故这种语言,又称之为日常用语、口语,我则将其笼统地称作"粗言俗语"."粗"是"大众化""草根化","裕"是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49.
由于日常用语在交际中使用最为广泛,也最能体现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对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有着重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认真探讨常用语所代表的文化内容和思维方式,认清日常用语背后的文化逻辑,以便更合理吸收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与认识。由于中英文化的不同,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用语存在很多差异。该文通过举例方式探析中英文日常用语所体现的中英文文化的差异,力图找到存在诸多差异的文化根源。以中英文日常用语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差异探讨在外语学习中应该如何吸收英语文化中的积极内容的同时,坚守中华优秀文化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及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主流地位,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0.
《老人与海》这篇中篇小说在1953年和1954年先后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对《老人与海》一书的翻译和对这本书及其作者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他以朴素的词汇、简约的语句和生动的日常用语纯洁了美国语言,并使之充满生气与活力,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