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29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正>文[1]从证明的视角阐述了解答题中数列不等式的一些经典证法,所选例题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所选方法具有普适性、思想性,方法的分析简明而深刻,笔者读后很受启发,也引发了笔者对数列不等式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实际上,数列不等式问题并非只有证明这一类问题,求解型数列不等式问题也占有一席之地,有时甚至较证明型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原因主要是求解型数列不等式一般没有明确的解题目标,需要深入地探索,对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形成极大的挑战;至于数列  相似文献   
162.
从语言规范的社会功能出发,运用规范论思想审视顾野王《玉篇》的语音性质,探讨通过设立可操作的量化指数,考察《玉篇》语音的"普适性",为深入研究南朝通语、基础方言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3.
创业教育并非是一种"精英型"教育,而应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分层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普适性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职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和创业素质测评作为创业教育分层依据,提出高职创业教育的分层化目标,将创业课程体系按层次进行重组,并通过分层化教学实现高职创业教育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64.
正党的十八大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重,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云南《昭通日报》在解读十八大报告后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昭通10年来的发展成就。这组经过精心策划才推出的20篇新闻稿件在当地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该报社领导班子策划新闻的政治敏锐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一次有  相似文献   
165.
<正>尽管在大多数人眼中,生物化学是高深莫测的,甚至是枯燥的。但是在他的眼中,却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适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无数大师执着地攀登,只为领略到顶峰上科学与艺术交汇所生的无限江山。傅钰——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8年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获博士学位,2008~201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  相似文献   
166.
中职学校语文教育对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预定目标,达到充分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普适性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如何在中取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7.
社会上你未必显眼,但在企业里你永远重要。在企业里,生产一线、苦脏累险岗位泛指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安全健康风险大的工作岗位。一线和苦脏累险岗位一般具有"大众性"、"普适性"、"最直接"、"弱势"、需要更多"关注"和"倾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8.
国际知识产权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新的特殊的部门已经形成,其核心便是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协调的原则。必须根据原则的普适性来判断一项原则是不是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权利穷竭原则等原则由于其自身适用范围的限制,不能作为国限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9.
教师的假设是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的深层指令,是教师一切行为与价值取向的源泉。我们发现,教师思维中的错误假定不少,比如假设学生的问题都是源自学生本人,学生的差异是先天注定的;学生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得好与坏;教师成功的经验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0.
筷子是我国传统饮食丁具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进餐工具。一方面,“筷子”以其普适性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走入任何一户中国家庭,都可以看到一个盛满了筷子的筷笼。另一方面,“筷子”又是汉文化的标志性事物,灵活自如地运用两根筷子进食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