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4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4篇
教育   10972篇
科学研究   1003篇
各国文化   54篇
体育   423篇
综合类   489篇
文化理论   164篇
信息传播   1871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861篇
  2013年   851篇
  2012年   1085篇
  2011年   1168篇
  2010年   1094篇
  2009年   1191篇
  2008年   1587篇
  2007年   1339篇
  2006年   872篇
  2005年   784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鸿 《新闻前哨》2003,(2):10-10
我们正处在大众传播极大发展的社会。每天,媒介向我们输送新闻、评论、电视剧、专题报道等各式各样的节目,以试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但是,当媒体考察传播效果时,却发现有许多事不是那么尽如人愿。受众的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动,受众的态度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受众的情感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激发,传播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说明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传媒应想想受众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内心活动到底有哪些特征。只有根据这些特征来改变我们的传播方式,传媒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下面就来探讨受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时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2.
陈静 《声屏世界》2003,(11):27-27
采访中的互动意识,是出镜记者应该牢固树立的根本理念,也是实践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课题。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策划在先,写好提纲,到时按图索骥,我问你答,一板一眼,纯粹是照本宣科的传声筒;另一是陷入现场气氛不能自拔,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偏离预期要求。这两种情况都使出镜记者形象苍白,成为可有可无的道具。只有互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交流、思想的融汇甚至观点的碰撞,才能激活采访意图,才能产出荧屏生辉的作品,才能锁得住受众的眼珠。互动是凸现本质的透视镜。电视记者出镜采访,亲临其境地去看、…  相似文献   
33.
34.
35.
36.
37.
海德格尔哲学与老庄哲学有两个契合点:即理性批判和人文关怀。尽管两位哲人对批判各有偏颇,但两种批判的意旨在于使人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诗意的栖居”。在理性日益膨胀的今天,探讨两位哲人的思想,对于我们以和谐社会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极富现实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择徒拜师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被衍传着.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分有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这种师徒传承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但并非属于"过去式",需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甄别取舍.  相似文献   
39.
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开设后,迄今已评了12届。评奖标准是整个社会改革开放打造的一把尺子,而以这把“尺子”量出来的获奖作品,则准确地体现了社会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过程。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内容,又是展示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橱窗。这一点,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可得到典型的反映。所谓人性,是人在现实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全部规定性:既包括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为生理需要,诸如食欲、性欲、享受欲、获取欲等等;人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社会需要,如交往、理解、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  相似文献   
40.
阅读于宁的文集,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其作品富于深刻的思想,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芒;字里行间饱含强烈的爱憎,有着移人情的感染力;行文清新明快,紧健而富于变化,始终给我们以生机勃勃的朝气。这种光芒、情调和朝气散发着作者内在的精神魅力,使其要倡导的文“意”——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等有了荡人心魄的气势。下面是对于宁作品气势的概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