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2篇
教育   32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具影响力。文章通过对抗战前和复刊后《文学杂志》的考察,探索了朱光潜编辑思想与理念在抗战前后的变化,分析了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个人因素等各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2.
"自然人性说"是朱光潜在新时期对待当时的热点问题——"人学"问题的基本看法,也是朱光潜在新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学说。新时期的朱光潜之所以对"人学"问题如此关注,正是源于他开始关注现实中的美学问题这一转变。朱光潜将"人性"解释成"自然本性",是在为论证"人性"的存在寻找合法性依据。因为"自然"在当时就意味着客观真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合法性的象征。朱光潜正是借"自然"的这种"天然正确"的象征意义来为"人性"确立其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3.
朱光潜先生从一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角度,认为散文是"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纯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面对着特定的阅读对象,彰显着独特的文体标识,承载着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浸悟文字,灵悦生命,是对其教学实施与目标实现的定位与标志。  相似文献   
104.
朱光潜早期认为美感是形象的直觉,在美育与德育、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上,有着深入系统的认识与论述。建国以后,他提出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观点,成为新中国美学从前期向中期过渡的先驱引路者。  相似文献   
105.
语文教师应当有自己的诗生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培养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拿我自己“现身说法”吧。我的诗生活是从“画蛋”开始的。大概是1979年我考上师范的那一年吧,秋季人学之前,我到邻县的表姐家去玩了几天。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民国时期乱象丛生的教育现状和"人心太坏"的社会症状,朱光潜明确提出"五育并重、美育为基"的主张。他积极吸纳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而倡导"尽性"人生观,希望人们通过"怡情养性"的美感教育而实现人生的美化和人心的净化;同时认为,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反而是德育的基础,二者在"五育"中彼此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7.
朱光潜与杜夫海纳在美学思想和批评理论上多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在批评任务上,朱光潜以审美性的趣味培养为旨归,提出"不即不离"等美学理想,批评成为锻炼审美能力的应用美学;杜夫海纳则认为批评追求的是认知性的意义探寻,作为主体的批评家应该以自身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实现自我的完全呈现。在批评标准上,朱光潜标举符合"纯正的趣味"的审美标准,杜夫海纳则推崇体现意义完满性的"深度"。"趣味"与"深度"并不相互排斥:审美对象带来的审美感觉的充实性可以使我们的情趣得以形成,以臻成熟;"深度"可以说是在"趣味"基础上对审美经验、文艺批评的"深度"要求,即在认识艺术作品深度的同时认识自我,自我的存在向作品的意义世界开放,不仅开放审美的我,也要开放伦理的我,认知的我。  相似文献   
108.
你若将大地呈给天空的水汽,幻化成五彩云朵;你若将山泉汇聚给大海的细流,变得波澜壮阔;我想大地会缄默而窃喜,山泉会高兴而欢歌。可不是一切改变都那么令人惬意。表演者将剧作家的台词改变了,剧作家有些不快。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真可谓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9.
朱光潜诗学语文学秉承《诗》教、“立人”传统,倡导“全人”价值观,反“畸形人”教育。阅读观重“趣味”,以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为首务,以此贯穿读写活动,读以致写。写作观重“修养”,认为写作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本色流露,关注培育真诚、苦思、想象与情感。这与强调“语用”(技能)的工具语文学反差鲜明。  相似文献   
110.
《出版史料》2011,(1):70-70
朱光潜曾经写过《谈读书》《再谈读书》文章,他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纪程碑。……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