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篇
教育   32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我是第一次来到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为学校的历史所惊叹。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的前身是“立达学园”,校名取自于“论语”,即“立人立己,达己选人”。它是1924年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匡互生先生在上海与陶栽良、刘熏宇、丰子恺、朱光潜五人共同创建的。先后在立达任教的有:周建人、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夏丐尊等人。坊间也一直有“武有黄埔,文有立迭”的说法。这所学校的过去能给我们启示和反思,那就是一所名校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它们的校园大、校舍好、设备精,而是因为学校有着一大批名师和泰斗级的人物在此当过教师。可见一所学校要有知名度、有影响力,靠的是名师,不是大楼。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所以各级领导、校长格外要关注教师。一个校长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32.
朱光潜美育思想值得研究。有趣的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不仅是朱光潜,而且王国维、蔡元培等中国思想文化名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美育”上下工夫。一种想法让一个人头脑发热、有所投入,这只是个别现象,假如让中国一群优秀人物都想有所表达,而且别人说了不够我还要说,这就不  相似文献   
333.
夏洁 《科技编辑研究》2006,18(3):187-190
朱光潜(1897-1986)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朱光潜先生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报刊编辑.在他的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曾先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著名报刊,是一名十分尽责的编辑,为我国现代报刊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通过朱光潜编辑生涯的回顾,对朱光潜的编辑美学思想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4.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的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朱光潜和宗白华都从这一命题"接着讲",他们荡涤"隔"与"不隔"在王氏诗学中的狭义性,拓开自我诗学话语;他们"接着讲"的方式、程度、内涵、目的等均有不同,但都有其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335.
本文从分析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入手,辨析了作文分析与作品评论的异同,指出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辛弃疾词四首》一文是运用文学理论解析文学作品。应属于事理性说明文的范畴。  相似文献   
336.
朱光潜吸收和发展了布洛"心理距离说"这一理论,从艺术类型、美学原理、艺术批评等角度可看到"心理距离说"在朱光潜美学体系中的内涵及地位。该文以此为视角来探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337.
“关学大厦的伟大缔造者”朱光潜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多有建树。其《咬文嚼字》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使我们多了许多“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受益匪浅。但其中也有个别地方令笔者困惑不解,现将鄙见和盘托出,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38.
朱光潜借用西方的美学观念重新发掘中国的古典美学,以之对抗鲁迅为代表“五四”时期对立冲突之美、力之美和恶之美的美学观。朱则是“借西扬中”,其美学观分明具有一种浓郁的现代意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39.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理论家、英语翻译家、英语教育家。朱光潜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建议,对中国公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0.
张新 《大学生》2020,(1):46-47
朱光潜的《诗论》中有一节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讨论,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