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0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一个人无意中进入诗并不难,难的是进入一首名诗。比方说过去,有一名弹琵琶的歌女,在行业内部,也曾名噪一时,年纪大了以后,只好草草嫁给一个没文化的土大款,婚姻也不幸福。偶然的一个秋夜,老公出去经商,自己在船上弹琵琶,排遣寂寞,恰巧被白居易听到了,写了一首《琵琶行》,这个歌女的事迹也跟着流传千古了。再比方说一名牧童,在清明节的细雨中,牵着牛出门,正碰到杜牧问路。热情的牧童向杜牧推荐本地最有名的酒店,一并把路线指给他,没想到自己因此  相似文献   
22.
杜牧出身于世宦家庭,生性豪爽俊逸、风流倜傥,不论是对歌姬妓女还是对后宫佳丽,都饱含着真挚深切的感情,对那些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更会自觉地予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杜牧读史业儒的教育经历,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对晚唐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甚为担忧。对那些被历史指责为亡国祸水的女人,杜牧的态度一向是冷峻而凌厉的,并借批评这些女子的骄奢淫逸,讽谏当权者的昏庸无能。爱憎分明的感情,使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体现了强烈的诗情美。  相似文献   
23.
评论杜牧部分怀古论史和即景抒情的七言绝句,肯定其写作绝句的高超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4.
李学农 《阅读与鉴赏》2010,(5):36-36,3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似文献   
25.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27.
杜牧的咏史诗以"大判断"的视角,采用新颖的翻案立意、点睛的细节截取、跨越式的剪辑连接、同类的对照比较,在晚唐诗坛一枝独秀,体现出较为高妙的艺术审美价值,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超脱自由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8.
唐代诗人杜牧与牛李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形成杜牧徘徊于牛李党这种思想矛盾的原因却没有受到重视。本将从杜牧的家学着手,力求较清晰地分析形成他矛盾心态的原因,再从其家学门风简单探讨他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9.
杜牧是晚唐一位大才子,才华横溢却时运不济。一生的遭遇使理想志向与现实产生矛盾,我们可以发现政治和文化两者在诗人身上的外露载体就是他的诗歌,他的艳情诗,而他的艳情诗歌的审美意蕴就是这个载体的特点,一种外在形式的审美。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