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341篇
科学研究   97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1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因网络异化、意见领袖引导和个体缄默而形成,并导致价值认同混乱、网络暴力频发、群体圈层固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媒体协同合作、优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增强主流价值影响力,强化网络舆情调控,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22.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日益加剧。研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学机理,科学地把握网民情绪演化规律对塑造健康的舆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网民情绪演化为主线,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情绪唤醒、情绪干扰、情绪疏解三个维度并结合“女子实名举报前婆婆吃空饷”案例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仿真研究。【结果/结论】通过仿真结果分析,网民的媒介素养、认知水平;媒介的议程设置、平台监管力度;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回应速度等因素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程度更为重要,并以此为群体极化的治理工作提供相应对策。【创新/局限】以情绪演化视角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结构化系统性研究。局限在于数据的量化处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系统因素的选取还需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23.
既有对中国舆论形态的研究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化的现象,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对背后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基于网民调查数据,本研究通过两个典型舆论议题对中国舆论态度是否存在极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民的舆论态度结构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双峰型,而是一种单峰型的分布态势。其中在国内争议性话题上网民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偏向中立的相对温和中庸的样态,在外交话题上的态度立场则是一种“强烈同意”政府立场的一边倒分布样态。同时,中国网民中普遍存在高估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的“虚假共识”效应,且实际态度越极端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在舆论极端化的形成机制上,威权人格、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以及媒体接触均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态度极端化,但虚假共识效应则是态度极化的内在因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舆论的真实形态,对建设健康正常的舆论场域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24.
[目的/意义]社会热点话题常引发大众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在匿名化、高互动性、公共性的社交媒体中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的现象。文章从观点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群体极化现象,根据各种观点的群体相对规模的变化趋势来量化群体极化。[方法/过程]将群体极化看作包括若干阶段的动态过程,计算各阶段的观点离散程度,并对观点离散程度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如果回归系数显著,系数为正说明存在群体极化,系数为负说明存在去极化;如果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不能判定是否出现群体极化。同时文章给出了基于文本挖掘进行社交媒体极化测量和可视化的方法。[结果/结论]以微博平台上“乃万音乐节发言”引发的男女平等的热点话题为例,使用文章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发现在该话题的讨论中存在去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625.
政治极化不仅是当今美国政治的显著特征,也是美国历史上经常反复出现的现象。20世纪S&S时期(1960—1975年间,era of sixes and sevens, S&S Years)是美国政治极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亨廷顿认为这一时期的政治极化是一种以政治观念为分野的垂直化分裂。自然的两极化并非左翼和右翼之间的社会分化,而是当朝和在野的政治分化。因此,亨廷顿对美国政治极化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论调,而是认为美国的政治共识为政治极化设置了底线。美国拥有相对复杂、适应性强、相对自主并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政治制度和以“两党制”为形式的现代政党制度,能够同化社会力量扩大政治参与活动。极化的社会力量在美国高度发达的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面前会逐渐走向缓和。作为世界最负盛名的政治学者,亨廷顿的理论范式向来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其关于美国政治极化的重要论述对于理解和预测当今美国政治极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