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成洁 《中国德育》2014,(21):56-57
正这是一个崇尚知识,渴望用科技撬动地球的教育时代,也是一个轻慢灵魂,荒芜精神家园的教育时代。早在1948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做过一个题目叫《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他提出要谨防培养"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思想的空心人"。今天看来,他的观点仍振聋发聩。教育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拷问着我们:怎样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在苏北,有这么一所校园:遇到困难了,有"爱心使者"来到你身边;老师嗓  相似文献   
12.
正"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唱歌的/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田野,山林,峰峦/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问经过……"——1947年,林徽因发表的诗作《人生》2014年6月10日的杭州,云栖竹径烟雨朦胧,水墨西湖小荷初露,青石小巷树影婆娑……寻一处安静角落坐下,看各色行人往来。此时,念上一段她的诗,你便真正走进了杭州。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林徽因》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文章认为该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其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其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相似文献   
14.
余玮 《收藏》2012,(15):128-135
20世纪初,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建筑大家撑起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大旗。在这面大旗之下,一个名叫"罗哲文"的学人,继承了他们的衣钵,以70多年的倾情奉献,书写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保护的又一段传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的"幸运儿"1929年,当时我国唯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古建筑研究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创建,创建者是曾经在北洋军阀政府中担任过内务总长和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代表的朱启黔。这么一个开时代先河的机构其实并不大,成员也并不多,却汇集了当时一批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精英,如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和刘敦桢  相似文献   
15.
笔者发稿时的2011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诞辰110周年,而见刊时的2012年1月正是他逝世40周年。在他逝世15周年的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表彰梁思成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这个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显然这个国家科研最高奖的荣誉来得有点迟,而且对"哲匠"梁思成来说已成身后哀荣,但也聊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吧。2000年设立以梁思成名字命名的"建筑奖"。同年9月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因缘际会从客观上一次次将苏州古城保留了下来。如今,苏州新区老城交相映衬,梁思成当年于北京改造未竟的设想,似乎在苏州看到了踪影  相似文献   
17.
在1940至1946年间,由于战事所迫,中国知识界的一次群体性南渡西迁,使寂寂无名的李庄一度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在此定居的学者中,有傅斯年、李济、梁思成、童第周等现代学术史上泰山北斗似的一流人物。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写文章就像观山一样,应该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或山峦起伏,或深谷幽远,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惊奇感。我们在写作记叙类文章时,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让故事情节多些波折,  相似文献   
19.
陈智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31-231,228
中国的古代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交合,更加使之成为多元之势。它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有着近五千年的延绵不断的历史,这在世界建筑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这样称赞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正是这五千年文化的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特色。正是因为这深深的文化渊源,对我国民族古建筑的研究一直是中华建筑学人士及相关专业人员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回忆幼年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时说:妈妈试图用日记来培养我的表达能力,这是我的一大“苦难”,我尽力逃避这门功课,等到检查时,只得临时“补记”,其结果,每篇都是“早上我起来了,就去刷牙了,后来就吃早饭了。吃完早饭就去上学了……”而当我独自离家去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