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就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还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感受与情感活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2.
什么是"联觉"?心理学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Synesthesia)。"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感觉,也译成"通感","感觉挪移"的意思。"联觉"的思维方式是让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注重训练形象思维,围绕音乐作品有效、合  相似文献   
73.
正奥尔夫说:你们的学生当中将来当音乐家的毕竟很少,很多孩子将来只是听音乐的人,所以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那些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参与音乐活动,成为音乐的欣赏者,从中得到乐趣,同时又要为那些将来从事艺术事业的孩子打好一定的基础,音乐教育具有这样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74.
一直很喜欢观赏水墨山水画: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富有神韵的幽谷、密林、芳草、流水,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恬静的审美境界中。相比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它是一种"淡"的艺术,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它的简洁悠远,可以让欣赏者驰骋自己的想象,获得一种亦真亦幻、灵动多姿而又清纯高贵的精神享受。山水画追求一种淡然之美,其中弥漫着如烟似雾的禅趣,它让人超脱于物质诱惑,在刹那间的"悟"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审美的愉悦。其实,这种淡然和教育之"道"是相通的。如今,教育中的"短视行为"愈演愈烈,教师和家长们联起手来,向学生们施加各种各样的所谓的教育影  相似文献   
75.
爱需要欣赏     
在世人面前,面对同样的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则看到了毛毛虫。欣赏别人是对我们自身品质的一种美妙体验。学会欣赏别人是对自身品质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提升。而对被欣赏者来说,欣赏听样也是一种素质引导和鼓励。  相似文献   
76.
宋伟 《儿童音乐》2007,(2):68-72
一、音乐的艺术审美特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节奏等一系列表现手段,表达创作者(包括作曲和演绎者)的审美感情,引起欣赏者的联想,激起情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陶冶和感染。  相似文献   
77.
李学明 《收藏》2014,(8):15-15
一幅画映入眼帘,我们首先看它的气息如何、味道如何,看到喜欢的画,内行常说"这画画得很有味儿",相反的评价就是"画得没大意思""像白开水"。中国画的"味"要由创作者的创意和欣赏者的心领神会来共同完成。在学明的作品中,对气韵把握得很好,有味道,这不容易。赵孟頫有一段著名的画论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学明的画从总体来讲,古意盎然,欣赏起来给人愉快、轻松的感受,很有趣味,在调侃与幽默当中还蕴含着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他的画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78.
“一叶扁舟浮于水面,一渔翁独坐垂钓,四周寥寥几笔微波”。这就是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笔触简洁,画风朴素,却意境深远,使欣赏者思绪飞转,驰聘想象。画之精妙缘于艺术留白。  相似文献   
79.
“习作欣赏课”.它不仅教会孩子发现美.更教会孩子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它引导孩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习作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80.
周彬 《上海教育》2009,(2):36-37
●站在学生那边,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与理解学生的现实。 ●站在学生那边,就意味着教师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学生,而是学生的欣赏者与鼓励者。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去塑造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