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篇
教育   51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张治国教授     
张治国教授,1964年出生,湖北枣阳人。198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湖北省委党校、华中师范大学进修访学。现任襄樊学院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襄樊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省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骨干,省级优  相似文献   
122.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123.
郭泳 《当代学生》2011,(24):4-7
如果不是大学教授,查明建应该会成为一个诗人吧!他为自己取了两个笔名:"诗怡",写诗是怡然欣快的事;"苇杭",典出《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生命于他,是充满艺术情思与哲学冥想的温暖经行,在他内心看来,人生之河纵使宽广,一根苇叶便能拥有一份伟力——深水静流中,千帆已过。  相似文献   
124.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它兼容并包,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科内容。尤其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之中,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对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学视野,又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到兴趣点,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5.
《考试周刊》2015,(A4):13-14
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政治觉悟、教学能力、治学和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全球化时代对比较文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国学及教育学基础的夯实和务实的科研创新精神是提高比较文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6.
比较文学内部最根本的矛盾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这一对矛盾促使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激发了比较文学学科的活力,并且必将与比较文学学科共始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要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沟通渠道,促使二者形成和谐互惠关系,在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也要奉行"送去主义",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27.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是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虽然都是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都很艰辛,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他们都同长辈作了斗争,结局都双双殉情。这两部作品虽然相似,但是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悲剧结局的差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8.
20世纪80年代至今,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成绩斐然,为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教材当中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何谓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对此,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予以解析:一、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内容丰富,体例完备;二、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例证充分,表述畅晓;三、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彰显中国特色,努力开拓创新。思考比较文学教材的评价标准,目的是为了以往昔为鉴,为当今的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9.
“学衡”派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现在,面对“文学失语症”、“文化霸权”的危机,这些思想更是弥足珍贵。作为“学衡”派灵魂人物的吴宓,其一生遭遇坎坷,学术思想未曾大放异彩,但历经浩劫终究流传至今。吴宓晚年遇到一位极为重要的后辈友人曹慕樊,他们思想方面的共鸣可谓“学衡”精神的一种传承。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吴宓与曹慕樊在文艺、诗艺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0.
《重庆师专学报》2010,(4):F0002-F0002
徐新建教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系主任,哈佛、剑桥和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基地研究员、国家985创新平台“民族文化遗产方向”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