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篇
教育   52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31.
郭泳 《当代学生》2011,(24):4-7
如果不是大学教授,查明建应该会成为一个诗人吧!他为自己取了两个笔名:"诗怡",写诗是怡然欣快的事;"苇杭",典出《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生命于他,是充满艺术情思与哲学冥想的温暖经行,在他内心看来,人生之河纵使宽广,一根苇叶便能拥有一份伟力——深水静流中,千帆已过。  相似文献   
132.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它兼容并包,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科内容。尤其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之中,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对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学视野,又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到兴趣点,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3.
20世纪80年代至今,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成绩斐然,为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教材当中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何谓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对此,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予以解析:一、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内容丰富,体例完备;二、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例证充分,表述畅晓;三、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彰显中国特色,努力开拓创新。思考比较文学教材的评价标准,目的是为了以往昔为鉴,为当今的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4.
“学衡”派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现在,面对“文学失语症”、“文化霸权”的危机,这些思想更是弥足珍贵。作为“学衡”派灵魂人物的吴宓,其一生遭遇坎坷,学术思想未曾大放异彩,但历经浩劫终究流传至今。吴宓晚年遇到一位极为重要的后辈友人曹慕樊,他们思想方面的共鸣可谓“学衡”精神的一种传承。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吴宓与曹慕樊在文艺、诗艺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5.
《重庆师专学报》2010,(4):F0002-F0002
徐新建教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系主任,哈佛、剑桥和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基地研究员、国家985创新平台“民族文化遗产方向”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36.
范存忠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舍工学文,"立志要在英国语言文学领域内做出贡献"。在长达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致力于英国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我国英语界、比较文学界的杰出学者。  相似文献   
137.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圣经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直是无人涉足的学术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复苏,逐渐取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圣经文学综合评介、圣经文学专题论述、《圣经》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扼要总结了中国圣经文学研究20年来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8.
139.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在这30余年的研究过程中,该研究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多方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全球处于一个信息互动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其对文学批评的主题和框架的构建都在向开放的比较文学发展。同时,随着对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的逐渐成熟和深入,文学批评开始从初期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族裔性逐渐转向对文学性的诉求。本文主要就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透视与思考,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对该领域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0.
《大学生》2021,(3)
我叫洁飞。1984年出生在伊朗中部的一个小城市。我父亲是商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祖父是农场主,他还会制作陶瓷。小时候,祖父会给我们念书,内容是伊朗经典古代故事和诗词。他总是鼓励我们背诵伊朗著名诗人的诗词,如果我们好好背诵,他还会把自己制作的泥土哨子、鸽子等送给我们作奖品。泥哨吹出来的哨音会让我联想到伊朗古老的故事。可以说,祖父是我生命中第一个文学、历史、艺术老师。几年后,我在大学开始读汉语,读到了中国故事。2008年,我带着心里已有的故事来到中国读硕士,这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如今,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希望祖父能在听到我经历的很多新的故事后,再给我泥哨当奖品,这次泥哨吹出来的声音里肯定会有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