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461篇
科学研究   135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02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1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名誉,是社会对民事主体的品德、才能以及其他素质的综合评价①.名誉权即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不是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也不是某个人的自我评价,而是一种社会评价,正因为此,名誉才对民事主体至关重要,名誉受损可能会给民事主体在情感、信用、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12.
《现代声像档案》2006,8(1):34-35
球场上球员撞伤记者、撞坏器材,摄影师的损失究竟该由谁承担?1月26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对国内首例球员撞伤记者案做出一审判决。根据判决,作为省港杯赛事组织者的广东省足协需向摄影记者王世儒支付32234.15元器材损失费并同时支付1299元的案件受理费。这是国内首起因体育赛事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也是首例体育记者向赛事组织者索赔并得到法院相应支持的判例。但原告王世儒对法院判定的赔偿数额并不认同,于2月9日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闻民事侵权借鉴惩罚性赔偿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大陆法系和前苏联民法影响,我国的传统观点主张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强调赔偿金的数额与实际损失相当,赔偿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范围,以免受害人获得不当利益,防止人们追求超过实际损失的高额赔偿。但是,1987年实行的《民法通则》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表明民法的惩罚功能开始受到重视,虽然精神  相似文献   
14.
黄莹 《新闻前哨》2004,(8):73-74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趋完备,公民法治观念的增强以及新闻活动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增强,自80年代末以来,因新闻民事侵权而引起的新闻官司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社会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5.
马加爵案、河北石家庄“3·16”爆炸案等恶性案件证明,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保护被害人,也就是保护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制度实质是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一项创新。法律权利的实然性要求、信用的无形资产特征和执行理念的社会调适是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在与德韩两国的信用惩戒制度比较下,我国在制度规定和对被执行人权利保护上还存在不足,是以提出确立保障当事人权利平衡的理念、制定统一明确的规程、增加被执行人保护目的的约束性规定、规范救济和监督渠道为完善该制度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论生育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否证了生育权视为一种夫妻之间的身份权的观点,并指出其本质归属应为人格权之构成部分。认为生育权的权能构成应该包括生育请求权、生育决权、生育方式选择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生育权体系的观点。最后,章对生育权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以及法律上的必要限制也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除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人损害事实、机 动车交通事故致人损害行为的违法性,以及机动车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一般要件,还 应包括道路要件、车辆要件、交通要件和人身损害赔偿要件等特别要件。  相似文献   
20.
在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的实践中,原告的起诉权经常受到法院“不作为”行为的侵害,而原告又难以找到相应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民事行政立案的法律监督势在必行。在立案监督机制的构建上,既要进一步完善法院系统内部的立案监督机制,又要大胆建立立案检察监督机制,从而实现二者功能互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告的起诉权及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