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46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反应性溶质运移机理和模拟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考察化学反应和水流条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承压含水层物理模型,以苯胺和1,2-萘醌-4-磺酸钠化学反应为例,开展了双分子化学反应条件下不同流速溶质运移实验和模拟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变系数二级反应率改进的ADR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在3种不同流速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行为,峰值浓度相对误差分别为4.5%、5.0%及10.1%,模型可行,且模拟精度较高.(2)随着流速增大,模型参数m减小,而β0则增大.(3)模型对参数m值变化最敏感,其次是β0值,较不敏感的是弥散系数D.(4)随着流速增大,反应物和产物穿透曲线的不规则性加强,存在较明显的“拖尾”现象,今后需要进行机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煤层气储量丰富,大量赋存在煤层中的,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属于危害生产因素,如果加以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煤层生产问题,还可以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匮乏现象。煤层气从产生、运移到富集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煤层气运移的主要因素。煤层气运移的主要因素为煤层透气性及吸附能力,围岩坚固性系数,外力作用以及温度和压力。研究结果可以为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通过理论分析、对比观察、工程实例研究,得出桩基水下灌注时混凝土的三种不同运动过程,对常见的断桩、缩径(漏筋)、钢筋笼上浮等桩基质量事故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并在施工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导管浅埋推挤法来控制桩基质量事故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郭士明 《内江科技》2012,(3):151+154
利用高青一平方王地区的大量原油物性实测数据,研究了原油的物性特征,总结了原油的类型和导致物性差异的控制因素。依据原油物性在空间上的变化和差异,探讨了油气的运移效应,为下一步油气输导体系和富集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渭干河灌区水盐平衡及盐分运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实地考察与实测资料,探讨了天山南麓渭干河灌区的水量平衡、盐量平衡和盐分去向等问题。结果表明,灌区近期的排灌比为13%左右,农田、林地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2/3;灌区耕地已由积盐转变为排盐,近年来灌区年排出的盐量是年流入盐量的1.8 倍左右,使得耕地土壤盐渍化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灌溉水进入灌区的盐分约有1/3 排入塔里木河,其余排向灌区内、外的湖泊和低洼地。其中,“干排盐”—即将多余的灌溉水与高矿化度地下水排到灌区内部低洼地的自然排水积盐方式,是减少排入塔里木河盐量,提高塔河水体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灌区干排盐集盐地的适宜面积应为耕地面积的1/3,这样既可使高矿化度的灌区排水在干排盐集盐地不入渗或少入渗,减缓对地下水水质的不良影响,又能保护毗邻的塔里木河水质环境。此外,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以及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6.
刘锐 《内江科技》2009,30(12):96-96,169
八面河油田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发育有多种油气藏类型,油气运聚成藏的模式一般为:沙河街组提供油源,油气以断层、储层和不整合面为主要运移通道,油气做侧向或垂向运移形成油气藏。八面河油田地层纵向上发育有多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古生界的奥陶系、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和新近系馆陶组,其中沙河街组油气资源量丰富,为该区的主要目的层,总结沙河街组的成藏规律对本区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李云伟 《内江科技》2009,30(6):89-90
油气沿断裂带运移过程中存在着侧向分流,但侧向分流机理始终不清,这成为该学科有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基于已有认识和典型实例分析,本文对断裂带构成特征、渗流能力及其封闭性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研究,阐明了油气沿断裂带运移过程中的侧向分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的渗流能力在地质历史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非均一性分布特征,这对油气沿断裂带的侧向分流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断裂带幕式活动间歇期,油气首先在断裂带良好封闭段下部发生差异聚集,然后再发生倒向分流,油气优先侧向注入紧邻断裂带封闭段底部的砂岩储集层,然后向下依次注入其他砂岩储集层,而那些纵向上远离断层封闭段的良好砂岩储集层可能没有油气注入。  相似文献   
78.
The composi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H2O-NaCl-CaCl2 system has been generally graphically estimated using the melting temperatures of hydrohalite ( Tm-HH ) and ice ( Tm-ice). Here we present two equations that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NaCl ( i. e. , NaCL/[ NaCl + CaC12 ] , or XNacl ) and the total salinity ( i. e. , NaCl + CaCl2, wt% ) for fluid inclusions with ice as the last melting phase. XNacl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m-HH using the following equation: y = (a+bx)^-1/c where y is XNacl, x is Tm_HH , a =0. 33124402, b =-0. 031518028, and c =0. 22932736. In the cases where only Tm-ice is measured and Tm-HH is not known, Tm-ice can be used as the maximum possible Tm-HH to calculate the maximum value of XNacl using the above equation. In these cases, the following equation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ximum total salinity: y=(a+bx+cx2) l where y is salinity, x is Tm-HH , a =0, 057184817, b =0. 00078565757, and c = 5. 7262766E-6. Because the isothems in the field of ice are sub-parallel to the NaCl-CaCl2 binary side in the H2O-NaCl-CaCl2 ternary system, the errors in salinity calculation introduced by the above approximation are small ( less than 2 wt% ). A Windows program for calculation of XNacl and salinity is available at : http ://uregina. ca/-chiguox.  相似文献   
79.
通过镜下观察,并对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不同包裹体组合特征和显微测温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产状内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关系,同时依据烃类包裹体特征可以分析储层的烃类组成、烃类充注史、古流体压力和古流体势。根据三塘湖盆地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组合类型以及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不同微裂隙内的包裹体按照其产状可分为两类:网状微裂隙内捕获的包裹体和单向微裂隙内捕获的包裹体。根据不同产状内的包裹体特征,分析得出它们是由不同流体来源在不同时期捕获的。根据古地温演化趋势图,通过测温数据推算三塘湖盆地务湖凹陷内大量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时间在晚侏罗世,马朗凹陷内大量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时间在晚白垩世。在计算包裹体流体势基础上做出古流体势图,显示各凹陷的北部较利于油气聚集,预测位于油气运聚路线上的马中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不同煤层,同一煤层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地点瓦斯涌出量有很大差异现象的分析,认为煤层厚度、倾角、构造、顶底板岩性、煤中水分等地质因素是影响瓦斯涌出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