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1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尽艰危,他也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过程,其中对参战“胡族”的记述十分突出。当时唐朝与西北、北方、东北的“胡族”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交流。胡汉文化的交汇在本来就是胡汉杂居的边地显得越发鲜明,而吐蕃、回纥等地则出现了“一半胡风似汉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2.
朱耀先等学者在英汉对比中将英国的东风、西风和中国的东风、西风的文化内涵对立起来,认为英国的西风相当于中国的东风,英国的东风相当于中国的西风。而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又引出雪莱的《西风颂》为证。此种论说是不妥的。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年四季各种风都会刮,只是某个季节某种风占主导而已;虽然两国地理位置有很多相对之处,但英国的西风不同于中国的东风.其东风也不同于中国的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歌颂的不是英国的西风,而是意大利的西风,这里的西风也不像一些人所说的是指温暖和煦的春风,而是狂暴的秋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东风代指春风,西风代指秋风,可将东风译作英语的spring wind vernal wind。也可将西风译作autumn wind。  相似文献   
153.
回顾了汉水文化研究过程中几位学者对汉水文化与楚文化、汉文化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并进行对照评析,提出了对这一问题比较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4.
辽上京是辽代的五京之首,是辽朝早期政治化的中心。它的兴建是契丹民族接受先进的中原化,效仿中原帝制建立的都城,其总体布局包含了契丹等北方民族化和中原汉化的诸多要素,变化多样,反映了民族化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155.
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应当将域外汉籍作为一个整体,从东亚内部出发,考察其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同时注重东亚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建构.这一理念及其实践,一方面能破除文化帝国主义的权势,另一方面能打开民族主义的封闭圈.处理庞杂的域外汉籍文献,要将各类文献加以"脉络化",并且同时对"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作双向关注.  相似文献   
156.
类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它们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务表达相同的意义.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本文将就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对动物词语的喻意加以对比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这些动物词语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  相似文献   
157.
身势语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形式,同一种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了解英汉身势语的不同文化内涵,有助于英汉国家的人民之间更好地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感情与心态的理解,做到“入乡随俗”,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158.
朱熹《家礼》在中国礼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家礼》在宋代和明代的清晰轨迹,元代的《家礼》传播和影响并不为学者重视。但细究起来,如果没有经过元代特殊社会环境的发酵,《家礼》无法由私家之礼演变为国家之礼。本文试图在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家礼》的传播和汉人士庶的服膺情况,勾勒宋明之间《家礼》流传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家礼》逐渐成为"国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9.
章对汉语教学中汉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进行分析,提出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化导入是使少数民族学生成功跨越不同化之间的鸿沟,学好汉语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0.
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社会的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之所以不同,除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语言所反映的人们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习俗、世界观、自然观及思维方式等因民族、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组合体。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文化的过程。离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