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7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小小的我     
我是一叶小舟,在浩瀚的海洋上航行,我要驶到海洋的那一岸去。在汹涌的波涛中,我是如此渺小,几乎看不见。可是,我一直为一种东西而活着,那就是梦想,一个很简单的梦想。我曾经为了它付出辛酸,但我并不在乎能收回多少。  相似文献   
172.
活着     
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说过一句话:“生活中最可怕的东西,正是生活。”人世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是凡人,凡人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365天都是那么平淡度过,谈何可怕?  相似文献   
173.
言久 《中学生读写》2008,(10):86-102
<正>永远是这样,每个人都走错了,于是命运总是与正确的道路擦肩而过。人生大多如此,开始错过,后来悔恨。人总是会死去的。若拉第一次遭遇死亡是在七岁那年,奶奶躺在那里,所有人都在哭泣,若拉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一个女娃,长大了也是别人家的。"奶奶活着的时候总这么说。若拉不懂,但她知道,奶奶不喜欢她,于是,她也不喜欢奶奶。她总是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而后逃之夭夭。"你这个讨债鬼。"奶奶总在她身后大声地咒骂。  相似文献   
174.
“八股算是死了,不过,它正如童话里的妖怪,被英雄剁成几块,它老人家整个儿是不活了,那一块一块的却活着,从那妖形妖势上看来,可以证明老妖的不死。”重温周作人的《论八股文》,我惴惴不安地发现这个老妖怪居然还活着。从教十年,我批改过的作文也不少,可是掩卷而思,为什么这些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张扬个性的好作文简直是风毛麟角。我的心好沉重啊!  相似文献   
175.
《活着》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其实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从此书起,余华似乎放弃了以往对现实的“仇恨”。转而寻求“真理”,展示“高尚”;尽管他仍然沿用了以往的叙述方式和题材。但却淡化了,并采用了一种“反复”叙述手法,这种手法看似简单,却能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6.
说法·数字     
《师道》2020,(1):60-60
诗是对生活的纠正。……我们活着,忽然觉悟到活出了问题,所以才有了“诗性地栖居”那样一句名言。诗性并不是诗歌的专利(有些号称诗歌的东西,其中并无诗性),小说、散文、论文都应该有,都应该向诗性靠近,亦即向纠正生活靠近。而纠正生活,很可能不是像老师管教学生那样给你一种纪律,倒更可能像似不谙世故的学生,捉来一个司空见惯却旷古未解的疑问,令老师头疼。  相似文献   
177.
从话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认知的盲点(清道夫鱼到底吃什么、如何饲养小蝌蚪)及其争论的焦点(清道夫鱼到底是吃活着的小蝌蚪还是死的小蝌蚪),而幼儿的认知盲点和争论焦点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生成新的教育活动的生长点。聆听幼儿,发现认知"盲点"和兴趣"焦点"  相似文献   
178.
活着的伤疤     
从口外草地回来的人,身上多半带着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疤。如果伤在手上脸上,谁都看得见,而有些伤是很难看见的。首先,他就不愿让谁看见,而有些伤。即使让你看,你也看不见。这些伤,痛在骨头里,深深地藏在倔强而沉默的心灵里,只能从他们艰难的步态(并非由于衰老,他们大多不过是三十几岁的人)和沉重的哮喘声中,猜想到他们曾经遭受过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病痛,小灾小病难不倒他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9.
长大之后,可以交心的朋友越来越少。交朋友交心都太伤神,庆幸早早地遇见你。12岁,我们在初中课堂相遇。老师夸你的短发剪得干净利索,我不服气。根本没想到我们就成了朋友,一当就是十年。似乎朋友最初都起源于嫌弃,互相看不顺眼才是了解对方的源动力。14岁,我们都有了喜欢的人。那些男孩子的只言片语总能戳碎我们的玻璃心。后来翻到那时我们互传的纸条,竟然在鼓励彼此爱下去,幼稚至极。你说那些年的爱情怎么都那么蠢,和喜欢的人一起推车放学都能笑好几个星期。  相似文献   
180.
【原文】生命的声音佟晨绪生命的姿态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捉摸。然而,就在这或卑微渺小或高贵强大的众生百态中,总会释放出一些余音缭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让我们参透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