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377篇
科学研究   13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85篇
综合类   46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崔清惠 《陕西教育》2006,(12):36-36
多样化的教学艺术不仅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提供了条件,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让英语课堂“”起来。  相似文献   
22.
社会生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重心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夸美纽斯说的一句话解析了新课改的真谛:“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  相似文献   
23.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人的生命力、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24.
作为教师都希望课堂气氛跃,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对教师的教学流程反应怏.“对话”自然而平等,自如而平行.有效而沟通,显然学生也无小希望课堂轻松些、泼些。看来课堂教学的生命重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5.
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是传统的三大主要板块,经济史中有关社会生史的内容较少。在教学实践中,社会生史的教学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最终是要通过人们社会生的变化体现出来。基于此,历史教学中对社会生史的处理,应还历史以“血肉”,还历史完整全面的“面容”,使历史真正“”起来。  相似文献   
26.
本文结合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问题,重点阐述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介绍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与步骤,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一体化教学模块课程的开发方法和课程结构,一体化教学课程组织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7.
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技工院校在技校课程设置方面都不同层度地存在着工种课程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专业局限性过强,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种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导致课程内容繁琐、交叉重  相似文献   
28.
本校创办于八十年代初,十几年来对聋哑学校士。何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的办学路子。1.职技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主动适应形势,灵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2.职技教育的吸引力在于教学的“实际、实用、实效”。3.职技教育的力在于把学文化、学技术与就业相联,构建成一条龙职教体系。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从智力的社会文化特性、智力的多元性、智力的本质、智力的多元评价等方面,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了比较.结果证明,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度,提出的儿童心理和教育的观点具有许多一致性.  相似文献   
30.
本文试用在历史的“过渡性特征”中重新讨论胡适之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地位。文章认为,胡适介入中国新诗的理论和实践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是从偶然出发走向了必然,从自发转向了自觉;正是在这个转变过程里,僵死的旧诗被逐渐扬弃了,鲜的新诗逐渐创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