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学校因文化而成名,学校因文化而恒久。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惠济路小学将“惠人济世”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演绎文化之韵,铸就品牌之魂。  相似文献   
62.
解读阮籍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封建社会人的价值取向,探讨阮籍的心路历程,从而明晰封建社会人人格分裂的惨痛。  相似文献   
63.
<正>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技术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奉献社会、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总是用"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容优秀人才,可见职业教育德育先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论语》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道德礼法引导约束,那么老百姓就知荣耻而能自我约束,这是德育  相似文献   
64.
陶行知的大爱不仅体现在他对事业的无私的执着的精神,而且体现他的科学的知识观方面,他的知识浸透着深刻的科学求实精神,渗透着灵动的工具意识,充满着博大的济世救国情怀,对新课程背景下有着着特殊的意义:什么是"真知识"?怎样学好"真知识"?为什么要学好"真知识"?  相似文献   
65.
《三国演义》这部叙述英雄豪杰宏篇巨著在读者面前完整地展现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价值取向上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圭臬,一方面关心国计民生,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他讲究仁道礼义,为大家树立一个道德的榜样。在个人价值取向上,一方面崇尚自由睥睨浊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另一方面他又讲求立德、立功、立言,走向自我完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丰功伟绩。他已经永远地超越了其本身,既象征力量,又象征审美,诸葛亮这样一个旷古的灵魂,从历史的海岸线上冉冉升起,必将照彻古往今来的一切愚昧和昏暗。  相似文献   
66.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文人士子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生存状态,而将儒家精神的失落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末文人儒家精神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刚健有为精神的失落、以义制利精神的失落和仁爱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67.
张文 《现代教学》2010,(4):F0004-F0004
上海市同济中学地处五角场,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学博士宝隆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医学堂德文科。1924年5月,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附属中学”。1927年8月,又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6月,同济附中与同济大学脱钩,定名为“上海市同济中学”。1985年划归杨浦区,现为杨浦区实验性、示范性中学。  相似文献   
68.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69.
不论穷达 ,都志在兼济 ,是柳宗元人生追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青年时代对自己才学理想的高度自信 ,到入仕后对政治革新的积极参与 ,再到被贬谪后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再次认定、对国家时局的一直关注、对谪居地社会生活及环境条件的主动改造 ,都体现出了他那种济世思想的坚定与执著  相似文献   
70.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劝学思想形成,荀子从其哲学观点"性恶论"出发,强调后天学习以达到"伪"的重要性。清代末期,清朝统治出现危机,面对内部的暴动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张之洞的《劝学篇》强调"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体制以图强;同时期的黄云鹄的《劝学说》则从当时只为追求富且贵而学习的不良社会风气出发,提出"学非为利始"的劝学观点。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不同作者的"劝学"文章,对揭示劝学思想的深广内涵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