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5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2.
介绍近代大型诗文丛刊《苔岑丛书》的出版、现存情况以及常州苔岑吟社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33.
一夜苔生     
  相似文献   
34.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35.
报道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Hemiboea一新种,即红苞半蒴苣苔H. rubribracteata Z. Y. Li & Yan Liu。该新种叶形与贵州半蒴苣苔H. cavaleriei Lévl.相近,不同在于茎较粗且坚硬,总苞红色,萼片较长,花冠外面白色,无毛,下唇3裂至中部。  相似文献   
36.
细疣高山苔Athalamia glauco-virens Shim. & Hatt. 原仅见于日本,在山东省泰山万仙楼石墙上的发现为中国首次记录。该种以孢子的大形乳头突起上具细密疣及弹丝上具细疣而明显区别于本属的其他种。  相似文献   
37.
 本文首次用电脑图象分析手段对芸苔族5属13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其中蓝花子Raphanus;sativus var.raphanistroides、白芥Sinapis alba等植物的核型分析结果,都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笔者建立了十字花科芸苔族植物的染色体数据库,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专科性的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并且首次将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应用于分类学研究。例如,比较分析芸苔族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以及探索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得到了若干新的核型论据。笔者认为,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
描述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和一新种,即文采苣苔属Wentsaiboea D. Fang & D. H. Qin及文采苣苔W. renifolia D. Fang & D. H. Qin, 并提供墨线图。文采苣苔属的柱头外形略似长檐苣苔属Dolicholoma D. Fang & W. T. Wang, 不同在于前者叶肾形,基部心形,具掌状脉,花冠斜钟状,裂片圆形,雄蕊和退化雄蕊着生于冠筒近基部。新属在体态上还接近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 W. T. Wang, 但前者叶具掌状脉,冠筒钟状,远轴侧膨胀,柱头马蹄形;在后者叶具羽状脉,冠筒筒状,不膨胀,柱头下唇倒梯形至线形。  相似文献   
39.
描述了采自中国西藏的苔类植物新种片毛合叶苔Scapania macroparaphyllia T. Cao, C. Gao & J. Sun。新种与腋毛合叶苔S. bolanderi Aust.相近,区别特征为:植物体小,叶腋内假鳞毛状附属物大,呈长片状;叶缘齿细胞单列,通常1-3个细胞长;叶表面角质层粗糙,具圆密疣,疣大,直径达6-7 μm。  相似文献   
40.
对拜伦苣苔属(Bellonia L.)作了订正,讨论了它的种间关系和与其他属的联系,对本属的进化方向作了论述。研究工作主要依据世界各地的馆藏植物标本,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分析了孢粉和种子的形态。拜伦苣苔属隶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苦苣苔亚科(Gesnerioideae),含2种,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和海地岛。法国 Plumier于1703年发表了这个属,取名为“Bellonia”,后来林奈(Linnaeus,1737)确认了这个属,并为本属的模式种采用了双名(Belloniaaspera L.) 拜伦苣苔属在形态上十分独特它是苦苣苔科中唯一具刺的属。它的花被管中的雄蕊维管束单独发生而有别于同一科中的其他属。它的可育雄蕊数目5~8个,和苦苣苔科一般的2或4个可育雄蕊截然不同,它的花冠结构也独具一格,没有明显的花冠管,辐射对称;苦苣苔科一般花冠两侧对称。花冠管明显,不过,这个属的子房和果实结构符合苦苣苔亚科的特征,一室两个侧膜胎座。本属含两个种:糙叶拜伦苦苣(B.aspera L.)和刺拜伦苣苔(B.spinosa Sw.),它们从形态学上是独立的明显可分的种,前者具有明显的聚伞花序,植株无刺,抱粉的表面纹饰较为粗糙;后者的花序明显单花,植株多刺,孢粗表面纹饰较为平滑,分析它们的形态学,糙叶拜伦苣苔是原始的,刺拜伦苣苔是次生的。形态演化的方向比较明显:从聚伞花序通过花的数目的减少和花序轴的短缩而简化为单花;花序的来源是一个叶腋内生的短缩的枝条;植株上的刺和花序同源,是花序不育化而形成的。推测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减少营养的消耗而减少了花的数目,从而以尽可能好的营养保证可育花的质量。这个属可能起源于石灰岩植物区系,比较原始的糙叶拜伦苣苔仅发现于海地岛南部的石灰岩上。较为进化的刺拜伦苣苔则在石灰岩和非石灰岩基质上都有分布,分布区遍布于海地岛并延伸至古巴岛上。这符合一般的规律:进化的后代常常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区也较广。一般认为石灰岩植物区系具较多的有刺植物,但在本属中无刺的糙叶拜伦苣苔反倒是一个石灰岩特有植物,而多刺的刺拜伦苣苔则广布到非石灰岩生境上。这表明,石灰岩生境和植物的刺形态学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能种系发生学对植物的形态具有比环境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