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1251篇
科学研究   683篇
体育   130篇
综合类   145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孙跃银 《新体育》2022,(22):85-8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以某小学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型抗阻以及IKIDFIT(系统体能+特色体能)训练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为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探索科学的方式。本研究将对小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新型阻力练习,以及持续2个月的IKIDFIT体适能训练干预。通过新型抗阻练习对小学生的力量、速度和柔韧性素质方面效果提升显著,同时结合IKIDFIT训练显示,该方式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2.
73.
通过实验研究磁场环境中金属液滴撞击电解质液池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实验装置包括恒定磁场系统、金属液滴发生系统、具有氩气保护的液滴撞击实验容器、高速摄影系统4个部分.本实验可以实现高速精细地观察无氧环境中不同水平磁场强度、液滴直径、初速度条件下金属液滴撞击液池的物理过程.实验中液面上方现象可以归纳为3种:伴随二次液滴的细射流...  相似文献   
74.
士兵无线电波形网络采用阻继网自治合作通信的信道接入机制,解决了包冲突、隐终端和暴露终端等问题,是一种适用于战术通信或应急通信的移动自组织网络.为了对阻继网进行仿真研究,基于OPNET建立了阻继网的网络模型、节点模型和进程模型.此外,应用这些模型对受控阻隔域进行建模,实现了受控阻隔域的建立过程和数据传输过程,并对仿真实验结果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分析,证明了所建立的阻继网和受控阻隔域模型的正确性.所提出的建模方法和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可用■阻继网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75.
用注射器组装的普通U形管式和具液片虹吸式连通器,引入虹吸概念,又将假设“液片”变真,具有创新性.这是新课改理念下用日常生活用品组装制作的低成本创新作品.它的开发与运用除能满足教学要求,节省经费外,还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刺激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76.
王桂玲 《中学生物学》2012,28(10):33-34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稳态与环境"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融进必修3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  相似文献   
77.
固有的经验和观念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观察事物,另一方面也妨碍我们接受新事实.怎样走出这种两难的困扰?本文以为"悬置"理论很值得引入新闻学范畴研究和借鉴.把各种经验和理论工具先"悬置"起来,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事实和观念,从而保持客观事实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是保证我们的思考能触摸到事实本质的关键,也是纪实风格的新闻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8.
79.
聂秋林 《宜春师专学报》1998,20(5):23-24,28
本文阐述了对物理化学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对深化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
本文认为,影响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国古代称之为“曲”、“蔽”,西方则称作“假相”或“幻像”,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看法基本趋同。相比之下,我国古代先哲对此觉悟较早,西方从近代才提上议事日程。在如何“解蔽”、破除“假相”问题上,荀子早在两千年前作了有益的探讨,但相对于近代的培根,特别是当代的胡塞尔来说,却显得粗糙、简单,后者更为精细,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措施与办法。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后人继续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