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0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新闻采编》2007,(1):25-25
“启示”与“启事”是混用频率较高的几个词之一。近年来“启示”、“启事”混用呈增多趋势。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就有100篇“更正启示”。过去许多文章探讨了两者误用的原因和区别的方法。但为什么两者误用还这么严重呢-除了用者不注意和同音字容易混淆之外,我们觉得过去  相似文献   
82.
测定了9种化学药剂在田间常规浓度下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与球孢自僵菌的相容性好于杀菌剂.杀虫剂除尽、康夫、甲维盐、铁沙掌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小,混用时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小于43%,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79%、11.11%、17.73%、26.57%,且产孢量均高于对照,因此与白僵菌相容性较好.杀菌剂美生、甲霜灵、新霜疫克、百菌清及杀虫剂强棒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产孢量低,因此与白僵菌相容性较差.  相似文献   
83.
大学校园流行语中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语码混用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言特色,其语料来源于IT产业、互联网、时尚媒体和开设的外语、专业课程。这类语码混用的流行体现出了大学生追求时尚和简、短、精以及突出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同时,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手段,还承担着社会意义,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由于这种流行语反映着时代的最新变化,这也使得它自身散发着时代的魅力。  相似文献   
84.
对汉字的形近混用现象,有人称之为“形近义通”。本文对以往学者所举的部分义通形近字例证作具体分析,说明要判定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应从汉字的历史演变角度进行考察,弄清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对形近字混用的其他相关问题,也提出粗略之见。  相似文献   
85.
语码混用作为双语交际场合具有代表性的交际方式,一直受到语言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大学校园里,英汉双语的语码混用也成为大学生标新立异的一种方式。校园里语码混用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和交际者本身的因素等等。大学校园语码混用也体现了语用学的经济性原则、顺应性原则和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86.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码混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和日常交际中,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文章以当今汉语中普遍出现的英汉语码混用现象为例,尝试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从语言顺应论看,英汉语码混用的产生是语境顺应和语言顺应的结果;而根据语言模因论,英汉语码混用模因的时尚性、实用性和委婉性又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7.
在读书与编辑的过程中,曾感到作者有时会在"相同的意义"下,混用不同的词形、标点、句式等.如同音词的混用;一个词在使用时,随意颠倒词形次序;外国人的人名表述前后不一;数字表述时,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混用;破折号与连接号混用;顿号与连接号混用;顿号省与不省前后不一;书名号省与不省前后不一;分号使用前后不一;引文、标点与注释句式前后不一等.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专业的中国籍国际学生在悉尼大学日常交流语言中的语码混用现象。通过对学生们言语交流的观察,对他们的话题范围以及语码混用频率和偏重进行了调查,并尝试对中国籍国际学生语码混用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9.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语码混用是语言混合的现象之一,它频繁出现在多语及双语社团的日常交际中。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的适应性模式和礼貌原则理论来分析会话中语码混用现象。通过对会话中语码混用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码混用的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语言文化本身的因素,外界的社会因素以及交际者内心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0.
"祛"和"祛"是两个形近、音同的汉字,两字在动词义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特征的.在历史上,两字也都是处于一种混用的状态.那么在汉字系统中是怎么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呢?本文对此将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