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9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6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正>《滁州学院学报》为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滁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滁州学院学报》坚持学理,面向实践,弘扬实学,突出创新,融学术性、实践性于一体。主要刊发皖东文化研究、皖东发展研究、哲学与社会学、经济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2.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中唐初期诗人韦应物(737—7927)的一首山水诗,在我国念过初中语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然而,我们都读懂了吗?比如说,“幽草”指什么?四句诗是否有寄托?诗的魅力何在?通行的唐诗选本都未对“幽草”作出解释。《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依据《诗经》中“有芄者狐,率彼幽草”,  相似文献   
133.
滁州自北宋后期祀立欧阳修像,辗转传承,几经出没。绍圣二年(1095)曾肇建二贤堂,所祀欧像为后世复制流传的欧公像之源头。明代欧公遗像从京师复回滁州重立,李应祯、李瑞卿等文宦雅士功不可没。清乾隆帝御题的滁州欧公画像,正是明代南京太仆寺人镌刻的宋代石像拓本。醉翁亭二贤堂虽然历经废兴,但滁州欧像从宋传承到清,历代不绝。在所有文献文物保留的欧像版本中,清代滁州知州王二南主持镌刻的石像最有价值。当代傅抱石所绘欧像,也许将来能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134.
滁州西涧     
正独怜幽草涧边生,2上有黄鹂深树鸣。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今译:我特别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也爱听那岸上深林中黄鹂的鸣唱。傍晚时分一阵骤雨春潮急涨,郊野渡头寂无人影,船儿独自横卧水上。注释:1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2独怜:特别喜爱。幽草:幽深的地方生长的青草。3深树:树林的深处。4野渡:郊野的渡口。舟自横:渡舟无人乘坐,独自在水上横泊。作者小传:韦应物(约737~791),唐诗人。京  相似文献   
135.
《滁州师专学报》2009,(1):F0003-F0003
滁州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滁州学院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每双月22号出版。主要刊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优先发表省部级以上项目成果(注明项目名称、编号)、博士论文原刨部分等。  相似文献   
136.
《滁州师专学报》2009,(3):F0003-F0003
滁州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滁州学院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每双月22号出版。主要刊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优先发表省部级以上项目成果(注明项目名称、编号)、博士论文原刨部分等。  相似文献   
137.
观光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产业融合,是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滁州观光农业的发展表现了这种融合性。因此,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系统分析了滁州观光农业的产业融合动因、融合机理、组织形式,并提出融合促进对策。  相似文献   
138.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34-136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依托,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实现其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色鲜明的档案,提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39.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遗产项目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结合景区开发的手工非遗项目展示、主题旅游街区开发模式、主题节庆活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0.
学吹葫芦丝     
陈刚 《老年教育》2006,(4):44-45
退休后,我走进安徽滁州老年大学艺术班学吹葫芦丝。看似简单的葫芦丝,学起来并不容易。开始时因掌握不好正确的方法,手指僵硬,吹出的总是一种直音。迎新春联欢会上,我吹奏了两首曲子,在同学们低声的唏嘘中,垂头丧气地走下舞台。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已年近古稀,记忆力不如从前,手指又不太灵活,是继续学下去,还是半途而废,我犹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