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3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古往今来,中外先哲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相似文献   
112.
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仁学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具有"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3.
前些天看了某电视台的一组真情互动谈话节目,在整个过程中,眼泪就没停止掉过,感动之余,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突然让我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愧疚。  相似文献   
114.
余莹 《科学生活》2008,(2):70-74
他邀请你观赏轻音乐会,但你对轻音乐兴味索然。这时,你会怎么样?A.直言我喜欢的音乐,说服他请我去观赏我喜欢的音乐会。B.实说我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音乐会,但我还是陪他一起去。C.欢天喜地地跟着他去,还说些高兴的话。  相似文献   
115.
忆慈母心伤五脏,抚遗物泪流双行。——题记一、母亲已去天堂对于母亲的离世,我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母亲离我而去的这些日子,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朝思暮想;什么叫钻心疼  相似文献   
1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慈爱思想。《礼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论语》"仁者爱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兼爱"、"非攻";《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不积"、"利万物而不争"等均体现出丰富的慈爱思想。及至汉末,《太平经》出现,道教兴起,继承与发展了上述诸慈爱思想,并做了宗教意味的改造与阐释。同时《太平经》的慈爱思想还在早期道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中得到了实践。  相似文献   
117.
儒家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儒家价值观的普适性是指儒家价值观所具有的普遍适用的性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如"仁者爱人"、"义而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民爱物"等,无论对于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其普遍的适用性。儒家价值观有无普适性乃是儒家观念能否继承、能否推广的根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18.
君子之“仁”的两个基本点为“孝悌”和“忠恕”,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内核观念,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探析“仁”字的原初意义并对君子人格进行基本诠释,其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仁”和“君子”,二者缺一不可。“君子”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事物,居仁由义,成为“仁人”。援礼入“仁”,用“礼”来塑造君子道德,规范其一言一行。君子之道,以“仁”统摄全局,通过爱将人们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辅之以“礼”,支撑起整体的结构,使其得以延续。内有“仁心”,外行“仁事”,“君子之仁”的形成在动态的链条中双向展开,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9.
社会历史的发展会引起称谓语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反映社会深层人际关系的某些变化。本文对中国大陆五十年问一些常用称谓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称谓语的褒贬义、雅俗义、泛称特指义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相似文献   
12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的优秀道德思想、道德行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明史的精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时期更应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和增强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历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