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5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徐成龙  巩灿娟 《软科学》2017,(10):100-104
以工业SO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规制增强均有利于中国污染转移的控制.  相似文献   
52.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地区收入差距变动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证明了收入差距加大并不会导致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有可能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还考察了包括扶贫等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指出了较优的地区收入差距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53.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密切而复杂的问题,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村域的土地利用,对于水源地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水源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视角,在实地考察和农户访谈的基础上,认为清泉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环境效应特征主要表现在林地面积减少、水田减少、旱地增加等方面,探讨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本着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该区域恢复生态、治理中低产地、引导发展林下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54.
影响土壤中农药结合残留的因素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贻通  朱江  周培 《科技通报》2005,21(3):287-291,301
综述了国内外农药的结合残留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农药结合残留的特点、作用类型、影响因素、生物效应、老化与释放等问题。展望了农药结合残留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这些问题对土壤中有毒有机污染物毒性的监测、快速诊断、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制定相关的环境标准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5.
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北京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市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反哺农业。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向着除食物消费之外的现代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这使政府和民众不再仅仅关心经济发展,而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对于有着约1500×104人口、水土资源都很紧张的北京来说,农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开发,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服务。据此,本文根据北京市的水土资源禀赋和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4个“农业圈”,即:城市花园农业圈、近郊平原景观绿化农业圈、远郊平原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特色农业圈等。这种农业圈层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近郊蔬菜、远郊粮油的农业圈层模式,是一个与土地资源禀赋相协调、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定位相协调的布局,是一个更注重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布局。该布局突出了农业的公益性,仅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  相似文献   
56.
作者简历:卢耀如,193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相似文献   
57.
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沈镭  刘晓洁   《资源科学》2006,28(3):9-16
资源流研究是资源科学在新形势下需要重视的新的学术视角,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比较零散,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资源流的内涵体现在复杂性、动态性和时空性3个方面。资源流的构成要素包括系统、物质、能量、价值、劳动力等。资源流主要研究资源在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后的变化规律,阐明资源流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揭示资源在社会经济运动中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资源流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分析、物质流分析、工业代谢、生命周期评价等。这些方法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资源流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未来资源流研究的重点主要有:按部门进行资源流研究、按地域进行资源流研究、战略性资源的流动研究、相关社会价值问题研究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59.
在绿色经济时代,推动对数字经济开放的研究是减少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139个城市的ICT贸易数据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东部、经济发达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的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增大,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数字经济开放和产业结构的协调作用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当产业结构超过合理值时,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之间出现形状翻转,呈现正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开放会显著恶化环境。本文的研究对实现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优化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0.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正面效应是:地下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浅层地下淡水的开采加快了水循环,提高了地下水资源利用率;浅层地下水的开采促进了盐碱地土壤改良;浅层地下水的开采提高了浅层地下水调蓄能力;浅层地下水的开采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地下水开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液体矿水的开采为盐化工业提供了大量原矿资源。其负面效应是:地下水污染;咸水入侵;水质咸化;盐湖区液体矿产资源超采形成区域降落漏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