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50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533篇
教育   16765篇
科学研究   4887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435篇
综合类   1251篇
文化理论   535篇
信息传播   2909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881篇
  2022年   822篇
  2021年   730篇
  2020年   683篇
  2019年   650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597篇
  2016年   925篇
  2015年   1421篇
  2014年   2768篇
  2013年   2030篇
  2012年   1915篇
  2011年   2096篇
  2010年   1866篇
  2009年   1669篇
  2008年   1798篇
  2007年   1304篇
  2006年   948篇
  2005年   813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522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等角色作用,创建自主、高效、和谐、快乐的数学生态课堂。要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畅所欲言"。关注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放过程,自主尝试创新。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2.
家校共育,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校要一同发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各负何责呢?一、家庭教育:帮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生态。良好的物质生态,保障孩子生命健康。健康的饮食搭配和作息时间,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孩子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学校教育也必然受到影响。同时,良好的精神生态,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由从小的经历和环境造就,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很难做到的,必须由家庭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166.
明代晚期,生活在科举文化生态中的文士彼此间交游日益频繁,且呈现出"抱团"现象。文士间的交游在科举仕进和力图接近政治权力话语中心的强烈意愿刺激下,个体间的日常交往活动带有某些功利色彩和现实意图。以"江西五大家"之一的杨以任做个案研究,可以折射出晚明士大夫在科举文化生态中的生活样貌。杨以任的交游场域从空间层面看,大致可分为江右乡贤和南都名士群,而从社会结构权力体系来看,又可分为文社领袖、同年同僚及生徒后进三个社会群体,这些群体间交相渗透与融合,共同构成了晚明科举文化生态下的士夫交游场域。  相似文献   
167.
正新技术、新媒体的普及颠覆了很多传统的传播观念,"关系为王"的迅速上位,似乎证明了"内容为王"的时代终结。而作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实现者,主持人的口语传播质量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对主持人即兴口语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视,似乎一直停留在"狼来了"的呼声上,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重点欠明晰,教学改革依然方向模糊、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68.
媒体转型,首先考较的是对趋势的判断,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如今,微软、苹果、谷歌等国外企业,以及国内的BAT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都把投资热点转到和物联相关的技术、技术公司和技术产品上。为什么?这就是基于他们对未来的趋势判断。  相似文献   
169.
170.
黄金清 《贵州教育》2014,(13):22-25
正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在学习中有了问题,才能激发起求知的愿望,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方式。这样的以问题导向设计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潜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有效地转变,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投入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学生生命生长、潜能形成和个性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