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9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随着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接入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各种接入网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已成为通信中的一大热点。本文就电信接入网的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就接入网技术及设备的现况,以及各种电信接入网运用的可行性做了分析。今后我们还将陆续介绍各种接入网技术及设备,望广大读者对我们提出意见、建议,以便我们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最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2.
传播信息的现代通信网主要有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种形式。所谓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现有三网的简单延伸和迭加,而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各自优势的互相渗透、互相兼容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3.
一、电信业现状 光纤以及众多电信新技术的问世,大大推进电信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飞速发展,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三网融合进程已大大加快。高新电信技术使电信网从过去100%模拟网变成现在的各种新型电信网。如采用多种新技术的数字网、信令网、智能网、ATM虚拟专网、局域网互连网和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越洋海底光缆网等。 截至1998年,世界电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200亿美元,其中6100亿美元是电信业务收入。目前电话业务市场占整个电信业务市场84%份额。这表  相似文献   
94.
本文从世纪之交的视角,对面向21世纪初的电信网技术的走向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新时期的挑战和因特网业务对电信网的影响和冲击,得出发展下一代电信网是历史必然的结论。然后分别探讨了电话网和数据网(特别是IP网)的发展思路,最后给出了下一代电信网的结构考虑。  相似文献   
95.
96.
垃圾邮件使IP屡遭封杀 大连民族学院早在1999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百兆网络,以教育网出口为主,基本没有特别的安全问题出现。到了2002年,开始进行校园网的二期建设,改造成千兆网络,除了教育网出口外,还增加了网通和电信网出口,但此时,安全隐患开始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97.
当前、在我国通信、计算机信息产业的领域中,三网合一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大趋势。所谓三网合一既是指现有的传统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将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由一个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这就是人们所梦寐以求的真正的宽带信息高速公路,它将构成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数字神经系统,知识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有关网络的业界人士认为统一网络正在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大潮。估计到2000年,将有1/4的企业网络升级为统一网络。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从电信网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电信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电信业务市场趋向:中国现有电路交换网的演进战略;下一代数据网的发展策略;新时期中国信息网发展总体设想等六个方面,论述了下个世纪前十年我国通信网和相关业务市场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应当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
一、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在技术和业务上的融合。而目前电信网已基本上与互联网实现了融合,所以三网融合实质上就是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就是封闭的广电技术与开放的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传送业务相互准入的问题。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的需要,不论是否实现了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网仍然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0.
随着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的丰富,为了使互联网的用户能方便和快速的访问我校的教学资源,我校的校园网采用了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中国电信网(Chinanet)双出口的接入模式,很好地保证了我校开放教育的教学和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