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1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我国宪法没有出现“舆论监督权”的字眼.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定义.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权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要官员等公众人物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新闻记者》2007,(5):40-41
“丑闻”取代“美谈”众所周知,走向市场后,我国“有些传媒的本质发生了转变,它的最高使命已经不再是承载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权和社会的政治动员的工具,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其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立法是政府职能强化的必然产物,完善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的扩张,维护人民的权益和法制的统一,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在种监督途径为: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特别是司法监督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媒体在履行舆论监督权时,在实践操作上必须坚守两个基本的社会责任层面:第一,传递负责任的信息;第二,做社会良性秩序的守望者.前者是舆论监督合理合法的理念基础,后者则是舆论监督的终极价值尺度.如果脱离这两个社会责任层面,舆论监督便可能演化为"舆论暴力",不但损害公众的知情权,动摇媒体自身的正当性和权威性,,最终还必将伤及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16.
赵洁 《新闻爱好者》2011,(11):71-72
2010年7月27日晚,一则有关"《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凯恩股份关联交易内幕,遭到凯恩公司所在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的微博引爆网络,各大媒体迅速以专题的形式对此事进行关注。7月29日,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责令遂昌县公安局依法撤销对仇子明刑事拘留的决定,并向其本人赔礼道歉。7月30日晚上,遂昌县委宣传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的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政理论吸取了17、18世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并从考试、监督权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进,不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中国人权法治观念的一次伟大启蒙。  相似文献   
18.
19.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渐反映出来.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广大观众听众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探索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新途径的道路上.如何运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监督权,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功能,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合理使用舆论监督这一有力武器.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揭露消极腐败以及社会丑恶现象.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大问颗。  相似文献   
20.
程前 《新闻世界》2001,(2):32-34
建国以来,从1985年我国首例新闻官司--“疯女案”至今,新闻官此起彼伏,与日俱增,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从诉讼结果看,作为原告的公民(法人)胜诉的居多,如:早期的李谷一诉汤生午和《声屏周报》侵害名誉权案,近年来的李林诉《新生界》杂志社,何建明侵名誉权纠纷案等,公民(法人)通过法律途径,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已大大增强,但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总是处于被告的地位,鲜见有新闻媒体拿起法律的武器,站在原告的位置上,指控某公民(法人)侵权的案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