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散文阅读教学切忌:盲目地咬文嚼字,脱离时代,以偏概全.笔者认为要立足“全局”,并从散文本身的特点入手,以“吟哦讽诵创意境,知人论世读经典”为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读“形”品“神”,链“时”悟“旨”,寻找并利用一切利于教师和学生能深入研读文本的教学资源,力求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为“教”张本,为“学”铺路.本文以散文《石榴》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2.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23.
作为中学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宜以诵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入手,借助想象,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来鉴赏作品,以提高学生审美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4.
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是高考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以2005年高考语文为例,全国16套语文试卷中,此类考点独立设题的有9题,仅次于表达技巧类(22题)。而在表达技巧类考点中,在简析表达效果时,一般都要涉及到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5.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的赏析,提出了阅读鉴赏古诗词,要从诗词的文字入手,通解文字,知人论世,再进一步把握诗词的意境,深思义理,就能领略古诗词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6.
《考试周刊》2019,(A2):31-32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不少误区。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探究"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技巧,以期对相关运用及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27.
熟练掌握近体诗的分析方法,是提高本科生对近体诗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析法以及杨载的“起、承、转、合”法与金圣叹的“前解后解法”。  相似文献   
28.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 ,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 ,虽有读者主观因素参与 ,但探求结果越契合作者作品原意越好。在“用诗”活动中 ,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 ,但是正确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是重要前提 ,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  相似文献   
29.
《文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作诗论文进行了总结 ,注重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 ,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 ,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 ,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30.
春秋时代,赋诗之风大行其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成为普遍的现象,实用主义的孔子据此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功用诗论,肯定了“赋诗断章”存在的价值,其后的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以他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新诗论否定了“赋诗断章”的做法,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