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5684篇
科学研究   773篇
各国文化   110篇
体育   369篇
综合类   313篇
文化理论   85篇
信息传播   89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442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632篇
  2011年   629篇
  2010年   607篇
  2009年   510篇
  2008年   658篇
  2007年   563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当今的各种媒体上,是很常见的言语现象。本文通过对各种不同实例的分类分析,探讨了这种言语现象存在的语用必要性。指出汉英语码混用虽然是个人主观选择的结果但它的使用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尺度才不会破坏语言的规范性,也才能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3.
<墉城集仙录>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是道教史上重要的女仙专传,二者在描述重心、修仙途径、叙述语言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994.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995.
孔子孝亲思想旨在从解决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入手“匡时救世”,以达到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以语言顺应论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师生双方在作出语言选择时,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语境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功能对于英语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998.
以非英语专业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方法,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师生对于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语码转换的句法特征;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9.
<老子>通过对"音"和"声"的区别运用,得出"大音希声"的音乐观,认为"大音"是"道"的声音,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意蕴,不仅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而且在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网络聊天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往往比面对面的交谈更倾向于使用语码转换。网络聊天室中实时聊天语料的分析结果可以将语码转换区分为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化两种不同形式。语码转换有其使用的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语码转化的使用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