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076篇
科学研究   210篇
各国文化   75篇
体育   182篇
综合类   94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2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而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陋室铭》以状物取神、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而著称于世。从其写作特点来剖析此文,以达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982.
幻想儿童小说《土地神的盟约》一书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通俗易懂又有特色的华容方言词,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浓厚的地域色彩。分析华容方言在《土地神的盟约》中的使用效果,发现该作品不仅是儿童文学语言表达地域特色的优秀实践,它为儿童文学语言表达提供语言范式的同时,还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了鲜活有趣的语料。  相似文献   
983.
梁莉 《文教资料》2005,(31):130-131
生与死,是文学作品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搜神记>卷15中多记载"死而复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流传一方面是受佛教中"死而复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这一现象缺乏科学认识有一定关系.这些故事揭示了政治、婚姻等社会问题,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4.
神奇的发现     
1766年。德国的天学家提丢斯在数列:3,6,12,24。48,96,192.…的前面加上0,即0,3,6,12,24,48,96,192,…,再把每个数都加上4.得到如下数列:4,7,10,16,28,52,100,196,…,然后再把每个数都除以10,最后得到:0.4,0.7,1,1.6,2.8,5.2,10,19.6,…,  相似文献   
985.
思维力是人的智力核心,是衡量人们聪明智慧的主要标志。地理思维能力是人脑对文字与图表等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加工的能力,"形""神"(发散与  相似文献   
986.
987.
神奇的双锥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一篇值得一谈的文章,对我们启发学生思维,开展探究学习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88.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89.
“九”字的演化引伸是从实数的九到多数、极数乃至神秘的、种化的“九”;而神话形象发展的最高阶段正是符号型。故屈原《九歌》中的“九”并非传说定论中所认定的实数的九或是多数的九,这里的“九”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神的符号。《九歌》即“神的颂歌”。  相似文献   
990.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