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以大量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如若要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做到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即教师一味进行繁琐的语文知识传授这一类陈旧地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亲近教学课本、感知课本内容的条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要在"做"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进而深化自身的语文水平与实践能力。而课  相似文献   
12.
正"黑色的旌旗所指,铁骑飞驰!嬴政的雄心所向,气吞八荒!秦国凭甚如此霸气?是什么,让秦国于灭国之危,铮铮挺立?是什么,让秦国于战国之争,堪堪无敌……让我们回到当时的背景中去了解变革的来龙去脉吧!敬请关注高二(16)班张萌同学主讲的学生讲坛之‘大秦崛起’。"一天下午放学后,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园内的这张广告牌,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大家期待已久的"学生讲坛"又要开播了!"学生讲坛"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由二中有思想、有特长的学生主  相似文献   
13.
正孙绍振先生主张在解读文本时要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他的解读实践也让一线教师叹服。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尝试着使用还原法来敲打文字的"质地"。【片段1】怒叱(学生诵读"顷之未发"一段。)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荆轲是太子丹的下属,应该对太子丹恭恭敬敬才对,现在怎么敢"怒"?又怎么敢"叱"呢?大家怎么看荆轲的"怒"和"叱"?生这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权、性格耿直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出现的几率较高。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掌握文言文阅读中人物分析题的解答技巧,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特对这方面的解题方法总结如下,以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技法指津】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与人物分析相关的题目,基本上都是选择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安陵君是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原属魏国的附庸。  相似文献   
16.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7):I0002-I0002
7.荀子一、生平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他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莒南县)令。春申君  相似文献   
17.
正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  相似文献   
18.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三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三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三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  相似文献   
20.
郭琼玲 《安徽教育》2009,(11):41-41
<正>在高年级课本中,常常穿插些极能反映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的简单图画,画面不大,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插图,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插图可以作为导入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