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欲阐明《吕氏春秋》撰写可能的动机以及其论述内容对战国末期当时的历史、思想角色上之固有意义.本文的论述内容可分成如下三点:(1)概述在前256年周室灭亡后产生的"后周鲁"时代的秦王之动态.(2)《吕氏春秋》的撰写目的是将治理天下人民的统治理论提供给秦王.就《吕氏春秋》作者(们)而言,借由此统治理论的实践,秦王从当今"实际上"(de facto)的"天子"能够提升为真正的天子.(3)关于《吕氏春秋》的内容是否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这一点,笔者认为,《荀》《吕》两书的论述内容基本上是独自展开的,只是吕不韦可能继承了荀子的基本问题意识(即如何治理天下人民),并且将这样的论述转换成专为秦主实践的一种"行动计划"(action plan).总之,《吕氏春秋》所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理论,对从前240—前230年代的秦廷以"间接支配周边诸侯和天下人民"的模式来与对外诸侯互动的政策应该发挥了某种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2.
实验以小麦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揭示秦王川灌区种植小麦对地表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种植小麦可显著降低地表的日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温度,同时提高地表湿度;相关分析显示,小麦的盖度与地表微环境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强,即盖度对它们的影响最显著;回归分析显示,小麦盖度每提高1%,可使植被覆盖区的地表日照强度降低597lux,地表温度降低0.15℃,土壤温度降低0.086℃,而地表湿度提高0.40%.  相似文献   
123.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在执教时要解决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赏析好人物形象,更要引领学生好好品味人物身上所表现的杰出外交艺术。因为这个点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4.
近几天来,学校开展示范课竞赛活动,有一位老师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笔者翻阅了众多有关这一课对秦王人物分析的资料,发现许多教参持相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文章末尾"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准确,认为秦王应该是一个"善变""善权衡"的人。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何尝少呢?本文从多个方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5.
下到高一,又上《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是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篇幅冗长,铺垫太多,怎么上?我从《我和你》一歌中获得灵感,觉得可以从远和近的相互关系中得到新的阐释。人际交往的远和近,一指有形的空间距离,二指无形的关系距离。而无形的关系距离、又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包括君臣关系距离、朋友关系距离、夫妻关系距离、上下辈关系距离等,分自己与自己的距离,即自己此时与彼时、自己前与后、自己真实与虚幻等意念,都存  相似文献   
126.
设计一 [设计思想] 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备受推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值得细读品味;它又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梳理其中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加强积累也是本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本文语虽浅显,但简约处显大义,教学从细读文本出发,用"以文带言"的方式落实解义比较妥当,这样做既契合作者写人之用心,又能保持读文解文的连贯性,还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7.
一、以和为眼,以拼为线,研读第二个小故事1.提炼重点,引导质疑。师:请同学们浏览第二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找找故事中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其中哪一句话最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8.
<正>《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当我饱含悲壮的激情讲完了这一课后,我问:"大家怎么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觉得荆轲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他的行为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他这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结果只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简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班里学生几乎全体深表赞同,又点头又恩的,我震惊了,  相似文献   
129.
杨亚民 《学语文》2013,(5):20-21
贾谊《过秦论》的叙事凝练而不失生动,概括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过秦论》的叙事与史实却不尽相同。这种曲史为文的现象,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影响了对史实的叙述。从《过秦论》中,可以看出贾谊急切的用世之心。一、增强气势,先声夺人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文中  相似文献   
130.
王郅庚 《寻根》2014,(6):25-29
<正>汉画像石中的侠士故事侠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这一时期有许多侠士千古留名。荆轲就是著名的侠士之一。《战国策·燕策》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中,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侠士荆轲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有四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1的画像上,荆轲右手扬起,匕首刺在柱上;秦王张皇失措,躲在柱后;秦舞阳匍匐在地,不敢抬头;盛樊於期头的箱盖已打开,头已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