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4篇
教育   1888篇
科学研究   1621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07篇
综合类   102篇
文化理论   43篇
信息传播   166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92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毛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后救灾和管理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在今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中,受损最严重的是竹林.其中,毛竹受灾情况最为"惨烈",共损毁毛竹10246万亩,近304亿株,占全国毛竹总量的47%.江西省林业和林农群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暴雪和冻雨已造成我省数百万亩竹林受灾,大片竹子被压倒、压弯或折断,给竹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对灾情,我们应科学救灾,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942.
本文以2001-2008年18套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气候与气象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统计法对图表试题的分值、题型、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近八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中"气候与气象"试题的特点:所占比例大,分值高;题型较稳定,综合题分值高于选择题,选择题类型多样;试题内容以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知识为主,突出"三基",强调能力.  相似文献   
94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气象档案管理作为记录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科研和预报工作的重要环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先明确了气象档案管理的特点,进而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探讨气象档案管理发展面临的机遇,随后分析大数据背景下的气象档案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气象档案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为推动气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44.
文章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开发工具,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的进展态势。  相似文献   
945.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从1950年建站以来至今全部气象观测记录数据归档、妥善保存、技术服务的任务.指出:通过几代气象档案馆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在档案馆升级、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自治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46.
现有的供电网络往往是脆弱的,许多自然灾害都可将这些脆弱的电网摧毁,比如冰雪灾害、龙卷风、地震、洪水等.最近,美国科学家甚至警告说,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也许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届时全球不少电网都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7.
简单介绍了山洪灾害发生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了预防办法。  相似文献   
948.
林业有害生物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寄主植物的详细调查,分析总结出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灾变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49.
西藏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区之一,据自治区雷电防护中心调查收集的数据显示,我区每年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950.
汶川大地震距离我们已经6个多月了,但人们对灾难的思考却从没有停止。救灾仅仅凭着一腔热忱是不够的,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如何通过整体协作来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有效地进行科技减灾、科技救灾、科技赈灾,使中国的灾害防控、救灾的力量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