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33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唐加文 《教育》2014,(2):75-75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个流行语,源于2013年6月一段小学生讲述端午节由来的作文在微博上传播.之后,“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迅速走红网络,众人纷纷模仿,新闻媒体也会取这样的标题,如《国足逆转,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相似文献   
472.
陈媛  刘畅 《文化遗产》2015,(3):26-31
韩国学者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种古老的部落祭,江陵端午祭完整地将部落祭传承了下来,生动地再现了原始部落祭的概貌。我们从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祈祷文中可以深入了解儒教形式祭祀是为了江陵地区农业丰产、人畜安全而举行的祈祷活动。而巫祭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以保江陵地区人畜两旺,和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两种祭祀的形式不同,反映的信仰不同,但都是为了祈求一方的平安和庄稼的丰收。而端午祭民俗活动中最主要的江陵官奴假面剧和农乐舞等民俗活动,也是围绕着相同主题进行的,是端午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江陵端午祭各项活动的分析,论证了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内涵——用祭祀的形式表达渴望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相似文献   
473.
端午节前一天,我们一家人去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游玩。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大口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泥土的气息,望着满眼的绿色,真让人神清气爽。走进铁杉林,看见一棵棵高大挺拔的铁杉,我感到惊讶又兴奋。我自由穿梭于铁杉林中,摸摸这棵,抱抱那棵。突然,一片小小的枯叶吸引了我的视线:它居然立在树枝上!  相似文献   
474.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  相似文献   
475.
魔力牙签     
今年的端午节正好是小豆丁的生日,于是他邀请了朋友胖墩去家里吃饭,中午爸爸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为小豆丁庆祝。  相似文献   
476.
再说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版本很多,众所周知的便是“屈原说”。然而,有关端午节来历的其他版本却少有人知,  相似文献   
477.
西塞神舟会以其独特的送瘟神的形式与其他三个端午习俗一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活化石般完好地保留着楚地先民在恶(五)月祭祀、驱邪、祈福、纳祥的某些生活印迹,展示了端午节俗的原始自然属性。前人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史传说、地理环境为梳理神舟会的源流脉络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478.
我爱端午节     
第六册习作五要求:端午节快到了,请你选用以上材料(略),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可以写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相似文献   
479.
文章从文化空间理论出发,阐释文化空间与节庆类非遗的联系。即节庆类非遗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产生、发展与延续,并且在节庆类非遗项目中要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才能长期存续。以国家级非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例,阐述中国传统节庆端午节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分析节庆类非遗保护的实现途径,为推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非遗保护走向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