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任政齐相,辅佐桓公于诸侯间称霸.在经济上他对齐国进行改革,尤其在农业税制、分配形式、多种经营、重视技术学习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革新.  相似文献   
62.
管子(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又名管仲。从公元前685年被拜为齐国宰相起,到公元前645年逝世,管仲在齐国当宰相40年。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职业教育家,他不仅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管仲的言论和思想主要记述在《管子》一书中。《管子》一书约17万言共76篇,经典思想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3.
春秋时期在齐国发生的管仲改革,直接目的不过是增强齐国在争霞斗争中的实力,但改革的结果却在客观上抽除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瓦解了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创造出了日后郡县制的雏形。因此,管仲改革的成功,在事实上宣告了中国古典分封制的终结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4.
<管子>全书多论说之文,只<大匡><轻重>等十余篇间杂叙事,以张扬管仲辅佐桓公成霸的事迹.而与<左传>等史书对照,其事迹多属后世作者变改历史或主观虚拟,并多用铺陈、生发的小说笔法,因而远离历史,属拟史小说.其中<轻重>诸篇不仅多为虚诞之想,还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脱离先秦多种子书虚拟文字的实用性,成为实在的"齐东野语"--小说.  相似文献   
65.
管子(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又名管仲.从公元前685年被拜为齐国宰相起,到公元前645年逝世,管仲在齐国当宰相40年.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职业教育家,他不仅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管仲的言论和思想主要记述在<管子>一书中.<管子>一书约17万言共76篇,经典思想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6.
《小学生》2010,(6):22-26
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真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吾日三省吾身曾(zeng)子曰:吾(wu)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mou)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相似文献   
67.
渲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被借用为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表达效果。渲染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三种方法。一、层层展开即围绕文章主旨,选用多个事例或细节,层层拓展内容,突显主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8.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69.
司马迁根据《管子》一书撰写管仲的传记。主要是管仲的"轶事",首先述评了管仲与鲍叔牙终生的莫逆之交,管仲体认到"鲍叔知其贤";其次述评了齐桓公称霸,用了"管仲之谋也"。他概括为:一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加强道德建设;二是"以民为本","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又述评了管仲善于化祸为福,转败为胜的"轶事"。因此,他高度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  相似文献   
70.
善“辨”     
人之一生,或长或短,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判断其本质,明辨其是非是我们作出选择的第一步,也对我们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小人善变,圣人善辨。小人为君子所不齿,是因为其善变,会为了一点蝇头微利曲意逢迎,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令人生厌。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可以看清本质,明辨是非。因为辨别让他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客观地看待世界,完美地处理事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