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6篇
科学研究   2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共性是:都是以横隔膜为呼吸动力的演唱;都要适当地打开喉咙;都要注意高位置放置;都要分析、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并通过歌声艺术地表现出来。三种唱法的不同之处是:打开喉咙大小不一样;位置不一样;音色不一样;韵味不一样;风格不一样;表现手法不一样。但不管哪种唱法都需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达到声音的完美化。  相似文献   
102.
声乐艺术是一门最普及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很多人都能唱歌,都喜欢唱歌,都会唱,但并非所有人的歌声都优美动听,怎样才能唱出美妙的声音(美声),这就要求声区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103.
说与唱关系密切,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方面它们都是有声的,它们使用共同的发音器官以及共同的发音机理等发出声音,具有共同的内在特点。在美声唱法起源地意大利有句谚语是:谁说的好,谁就唱的好。著名声乐专家郎毓秀翻译的《卡鲁索发声方法》一书中第五条原则是  相似文献   
104.
从声乐发展趋势特别是从两种唱法在技巧上的角度,美声唱法去演绎中文歌曲和运用美声技巧去提升民族唱法,互相间的渗透互补;以及两种唱法在作为个体的歌唱者身上的融合,说明二者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共同发展是可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5.
万莉 《科教文汇》2007,(5X):186-186
音色来源于胸声、口咽声和头声。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而作为声乐艺术,要创造突破自然声可以塑造各种形象的音色特征。音色的审美受其文化传统的制约。不同的国度、地域、民族在演唱中也具有特定的音色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音色就不尽相同。演唱过程中音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丰实的音色就不能表现大千世界音响的丰实。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今的国际声乐舞台上也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国广大群众对美声唱法已不再感到陌生,而是开始接受并喜欢这门艺术,这就要求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声乐技巧的学习,也要注重音乐修养的提高。因此,学习美声唱法要把提高音乐修养和学习歌唱发声看得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阐述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的由来、演唱的风格及特点.并对三种唱法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8.
美声唱法,是歌曲中的一种歌唱方法。是能表现一个歌手的歌唱水平的基本唱法之一,也是西洋声乐当中的一种。在竞争愈来愈激励的社会音乐界,学好美声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筹码。除了把美声当做一种专业知识来学习,许多的人学习美声是把它当作一种途径,来释放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所以学习美声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究竟怎样的唱法才是美声唱法等诸多问题,许多的人都还不得其要领,本文就从美声唱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应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讨论,希望对大家能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主要从共鸣腔体运用、呼吸运用、咬字吐字运用三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以期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0.
王振宇 《教师》2011,(31):105-106
声乐心理问题,在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早已有专家论述。但诸多声乐教育家并不满足生理教学法.分别开始利用物理学中的声学、力学和心理学.进行声乐教学。 当西洋美声唱法传人中国后.绝大部分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以生理教学为主要手段。在浩如烟海的声乐专著中,很少提到心理素质对歌唱技能技巧和情感的支配作用。直到近些年来,才有声乐心理的专著和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