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品读人生     
人生如一本厚厚的大书,等待着人们亲手去书写,也等待着人们细细去阅读、去品味。人生这本书不可能像小说情节那样跌宕起伏,也不会像散文那样优美深刻,更不像诗歌那样意境深远,它的内容只是些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而且很平淡,有时甚至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但只要你细细地品读。这杯。白开水。也会变成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32.
杯子是容器,理论上说不应该影响其中饮料的味道。但是人们通常说的“味道”,并非科学意义上的酸甜苦咸鲜五种基本味道,而是大脑对外观、色彩、口感、气味与味道等感官体验的综合。在这个综合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喝酒,就说“葡萄美酒夜光杯”,大致是葡萄酒与夜光杯的组合,会给人们更美妙的体验。而品茶中,茶具的作  相似文献   
33.
六年生活像一朵艳丽的小花,我们还要慢慢品味她的芬芳;六年生活如一杯甘醇的美酒,我们还要慢慢回味她的香甜;六年生活像一本深邃的大书,我们还要慢慢体会她的道理……  相似文献   
34.
平妍 《教师》2014,(25):53-54
正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一来到这世间就要和语文打交道。从"牙牙学语"到"寒窗苦读"再到"浪迹天涯",语文无时无刻不伴随在我们身边。然而,现在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很困惑。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学语文,有的甚至认为语文考试就是运气测试。而一些老师却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练习,于是他们大搞题海战术,硬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变成"题"的地狱,考试的镣铐。  相似文献   
35.
正灿若繁星的唐诗中,有不少诗篇,在具备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还起到了广告作用。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短短28字,就精妙传神地写出了蜀中大邑白瓷的特质。部分唐诗早已成为一些城市响当当的名片,其知名度之深远,令人感慨不已。如苏州诗人或有关苏州的诗词对当时诗坛及后世诗风影响很大,更为  相似文献   
36.
美酒之乡泸州,不仅仅因“泸州老窖”闻名天下,而且还是天府之国的鱼米之乡,它座落在沱江与长江汇合处。  相似文献   
37.
大梦嘉峪关     
胡美英 《档案》2015,(3):28-34
顺着祁连的方向,从不同的地方,我一次次地向嘉峪关归来,像雪花归向村庄,像禾苗归向田园,像迷路的羊群寻着水声归向青绿的草地。那个飞雪的早春,梅花朵一样的雪花落在关城青灰的城墙垛上,洇湿了历史的面容,脊梁一样的长城在飘飞的雪花里延伸,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在脑海里延伸……一路跋山涉水的我努力地融入这片土地,像鹅卵石堆里钻出的小草一般,沉醉在丝路、长城、农耕和边塞文化凝结成的大梦意境里,就像曾经的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朝  相似文献   
38.
肖亮 《语文新圃》2008,(2):14-16
导语   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文人墨客畅怀痛饮,尽情吟咏."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少饮薄酒,尽兴欢娱,这是古诗的风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饮酒长歌,慨叹时光易逝、岁月难驻,这是曹孟德的诗韵."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设宴饮酒,庆祝出猎凯旋,这是曹子建年少时的襟怀.   ……  相似文献   
39.
一般认为,稀释后的酒精便是酒,或者说酒精是纯度较高的酒。世界上关于酒精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1100年前,当时人们在意大利首次蒸馏出纯酒精。但当时酒精被人们用于做美酒,而且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会有酒精中毒,所以常喝浓度很高的酒精。喝酒过多能使人烂醉如泥,甚至死亡。然而后人发现酒精不仅可以喝,还可用于医药、工业和化学,并能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40.
美酒需要用心去品尝,去回味,去细嚼.读优美的文章何尝不是如此呢?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人感觉亦然,似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快感,细读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资料,各位老师都谈出了独特的见解,不由引起了笔者对此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唤起大家更多的品鉴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