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1篇
科学研究   11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2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疏导理念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型危机形态.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除了要运用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外,更需要确立疏导的理念,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和变堵为疏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做好分导、利导和引导工作.分导是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和分头而导的统称;利导即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有利条件,顺乎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推动思想和事件向正确方向发展;引导即在分导和利导的基础上,指导网民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82.
183.
王博 《大观周刊》2012,(13):32-3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失衡、政治制度供给不足、政府失信有关。从制度和机制着手,构建政府和公民合作机制,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完善公民参渠道、完善公民维权渠道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4.
姜欣欣 《大观周刊》2012,(21):52-52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政府应对的不科学不及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开放媒体.促进公民参与以及重建公众的社会信任是防范群体性事件的持久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5.
李欣阳 《大观周刊》2012,(39):67-68
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网络的传播下,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网络舆论,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本文以钱云会事件为例,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分析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以及相关部门应做出的政策,达到良好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6.
李妍  范钊 《新闻世界》2012,(4):207-208
在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的今天,网络群体性事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媒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7.
董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45-146
网民,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8.
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相较之下,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显得不够。针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公众的质疑,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空间需要拓展。  相似文献   
189.
2008年11月17日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因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可能导致的住房、土地以及今后生活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结合人民网舆情检测室专家刘鹏飞老师关于网络舆情归类的观点,分析该事件为因强制拆迁引起的涉及官民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危害社会安全的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1."陇南事件"网络舆情综述网络舆情事件的科学分析对于网络舆情研判十分重要,人民在线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长期运行分析将一般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归结为6个阶段:舆情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涨期、回落期和反馈期。  相似文献   
190.
正红十字是一个神圣的国际组织,在近代中国已有100年的历史。但2011年6月份,一个"开马车、挎马包"的炫富女郭美美,通过"摆乌龙"式的"无心之祸"让中国红十会遭遇一场飞来横祸。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解释,没有及时撇清红十字会商业合作机构与"郭美美"的模糊关系,加之公众情绪化的"有罪推定",媒体不问青红皂白地跟风起哄,一些非理性声音充斥网络和报端,到后来,事件甚至陷入越抹越黑的怪圈中。"郭美美事件"使红十字这个最著名的公益人道组织为之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