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清初南京天主教学校十六位学生关于佛教持斋的作业为例,分析清初天主教与儒、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作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从天主教而主要是从儒家人文主义视角去批判佛教。这反映出天主教学生受儒家古典教育影响较深,使得他们的文章更有可能跨出宗教语境而进入士大夫的话语圈。这一思路传承了自利玛窦以来的“补儒绝佛”之策略。学生们的作业在很多方面掩盖了天主教与儒家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被揭示出来,儒家士大夫可能会以同样的文化保守主义排斥天主教。  相似文献   
22.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兴起与当时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史学界对此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所以作者在本文中将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简要分析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艺术与宗教同属于意识、幻想的范畴,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得宗教常常利用艺术作为其宣传自身的工具。巴洛克就是在17至18世纪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兴起的,它奢华、夸张的艺术特点可以满足当时天主教会的宗教目的。但是即使天主教对巴洛克艺术有巨大影响,也仍不能将“巴洛克艺术”等同于“耶稣会艺术”。  相似文献   
23.
耶稣会士所制《时宪历》被清朝用作官方历法后,朝鲜宫廷立即发起了掌握这一体系秘密的计划。此后一个多世纪中,朝鲜宫廷派遣了一系列官方使团到北京,向耶稣会士和清朝天文学家学习天文计算。之前的历史叙述把这一过程描绘成朝鲜对“西方”科学的引进。与此相反,本文将朝鲜后期引入西方天文学的事件重置于更恰当的历史背景,即中朝科学关系之中。首先,比起朝鲜人对新奇的西方科学纯智力上的兴趣,这一计划的产生,更多是由于李朝宫廷迫切需要同新的中国朝代保持一致的计时体系。第二,领导这个计划的官员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在沿袭一个重要的历史先例,即15世纪早期世宗大王引入元朝《授时历》的计划。最后,为使由西方神父制作、“野蛮的”清王朝使用的历法体系合法化,朝鲜天文学家们赋予它一个新的文化身份;他们认为它并非完全源于西方,而是来自由徐光启和梅文鼎等中国士人发起的中西综合。更重要的是,因为《授时历》最初是由明朝主持制作的,可以看成是朝鲜王朝正确地采用了中国的高贵遗产——明朝灭亡后朝鲜是中国文化唯一合法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24.
一、澳门天主教教育的发端——经贸的发展与耶稣会士的传教 葡萄牙人信奉天主教,1553年拓居澳门时,条件艰苦,加上中国官员的干涉,只能用泥巴和木头建起几所简易的教堂。到1562年,已建有三座教堂(花王堂、望德堂和风顺堂),非常简陋,教士也无固定居所。教堂除了做礼拜和弥撒外,  相似文献   
25.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26.
在17世纪的远东传教区内,欧洲多方势力围绕着传教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成为该时期天主教远东传教史的最大特点。本文立足于传教修会的立场和角度,论述了在这场争夺过程中修会与教廷冲突的实质是一场教廷欲建立对各修会远东传教团的绝对控制而各修会加以抵制的权力之争,而引发各修会间斗争的根本原因是各修会间为争夺日本、马来半岛、中国等地区的传教事务领导权,并分析了这场斗争对远东教务的利弊得失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7.
易洛魁联盟五大部落为研究基督教在北美殖民地早期的传播情况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在殖民地早期易洛魁部落联盟对待基督教的态度先后经历接触、接受、发展、衰落这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相继出现并更替又有其深刻的原因,如物质利益、社会稳定、精神支持、军事失利、文化势能作用等。  相似文献   
28.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生于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并学习中国画,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随即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他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在绘画方面,郎  相似文献   
29.
张西平 《寻根》2010,(6):39-47
<正>一、基歇尔和他的《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1602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的富尔达(Fulda),1618年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以后在德国维尔茨堡  相似文献   
30.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外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其在实践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有着悠久的传教士历史和文化的意大利,对中国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学的译介开始于明朝,根基深厚,但在清朝以后逐渐让位于法国。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特点,可以引起我们对意大利汉学研究和译介历史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