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5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滨州学院学报》2018,(6):84-88
采用定性PCR的方法,以转基因植物常用的调控序列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及报告基因gus、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转基因抗虫棉田里的杂草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棉田杂草进行转基因成分的检测。发现在检测的五种棉田杂草中两种存在转基因成分,初步说明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过程中存在转基因逃逸现象。  相似文献   
152.
打工子弟校教师不应成为被遗忘的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9日下午5点,北京某打工子弟校教师夏老师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酒后无照司机驾驶的小型货车从背后撞倒。夏老师在医院昏迷了近13个小时才苏醒。由于肇事司机在付了2000元医药费后就再也拿不出钱来,夏老师的家庭又极端贫困,无法筹齐住院费用,所以她在观察室整整被"观察"了5天后,才在亲友的资助下住进病房。后来,民间公益教育机构——真爱  相似文献   
153.
交通肇事是一种常见犯罪,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第133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因逃逸致人死亡"以交通肇事构成犯罪为前提,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情节;(二)"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既包括第一次交通肇事中的受害人,也包括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死的人;(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  相似文献   
154.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释放是中性粒细胞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新的机制。NETs的释放常伴随中性粒细胞死亡,这一过程称之为NETosis。组蛋白、NADPH氧化酶、活性氧等在NETs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病原体对NETs有一定的逃逸能力,NETs对人体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55.
1基本资料我曾经教过一个这样的孩子,他是后转入我班的,平时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也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往,课堂上,他永远是一副木然的表情,而他的课桌内却有很丰富的内容;一个瓢虫,一个模型,一本精彩的课外书……对这些无论我是温柔的提醒,还是严厉的警告,他都木然的点点头。直觉告诉我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6.
对行为人肇事逃逸后出现被害人死亡的实害后果,应定性为交通肇事逃逸还是故意杀人罪,在审判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分歧。以对大陆法系等价值性理论和对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认知为基础,对"单纯逃逸"和"移动逃逸"进行了分类分析,单纯逃逸致人死亡并不必然得出故意杀人的结论,关键在于对排他性支配力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7.
交通肇事罪有关逃逸行为的认定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从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罪中犯罪构成的不确定性和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认定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对现有刑法中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认定的不确定性进行论述,分析了立法上存在的矛盾,提出了交通肇事逃逸罪刑独立化的建议。同时对交通肇事罪基本法定刑与加罪法定刑的设立也予以了阐述。最后予以总结,认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犯罪独立化,有利于解决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中的诸多争议,也对司法实践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字幕镜美国马德里卡洛斯第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不用听就能同步观看节目的方法:字幕镜。这款挂在正确的透镜上的迷你显示器能获取无线、同步传送的字幕内容,这样的话,观众就能跟上电影情节。  相似文献   
159.
孔子把人类美德和有价值的道德都包涵在"仁"之内,它认为"仁"是为人之根本。可从当今累累发生的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看,美德所体现的"仁"之道义,已经从一些人的心底悄悄淡去。各级政府部门在整治交通肇事逃逸的方案中,是否意识到"仁"的重要性,是否注重过加强人们的美德需要培养?笔者认为:加强人们的美德需要培养,使人们内心强化"仁"性,是避免交通肇事逃逸现象的最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0.
时至岁末,本应该是静下来梳理盘点的日子,但世界依旧不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