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0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德育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的以德育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物质财富,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自身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产生追逐物质利益,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引发新伦理道德问题。因而如何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崇高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是对以德育人工作提出的一个挑战。二是经济的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着强烈的互动作用,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激荡、冲突愈加激烈。如何在多元经济与文化条…  相似文献   
62.
一、培养自律意识。以修身正行.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提出了统一要求,这些守则和规范在初中阶段必须得到全面落实。新生一入学,我就把学守则、讲规范、明道理、见行动当作班级工作的中心来抓,组织学习有关校纪校规。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符合一个合格中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班规,作为修身正行的准则。同时,我利用课间十分钟深入到班级中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常规落实情况,并加以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进行对规范原理的深层理解和行为方式的自觉比较,以增强他们主动选择正确行为的自觉性。既是部分纪律观念差,自律自治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够在群体的优化中,接受健康的道德熏陶,从而达到修其身正其行的育人目的,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3.
教师自律就是教师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参照,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一些心理障碍如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抵触情绪的逆反心理、横向比较后的失衡心理、工作重压下的烦躁心理影响着教师的自律意愿。加强教师自律必须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律意愿;完善他律机制,严格法纪惩处。  相似文献   
64.
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给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分析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的心理学基础和矛盾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5.
15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凡艾克、包西、布鲁盖尔等一批尼德兰绘画大师始终坚持根植于自己的民族土壤,使得尼德兰绘画整体呈现出鲜明的绘画风格和民族气质,完全可以同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相媲美。在全球化的今天,尼德兰绘画大师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来带给我们的巨大启示。  相似文献   
66.
快乐惩罚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意识差,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如何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又如何教育这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我的做法是快乐惩罚。早自习时,同学们都在认真、安静地写着作业。突然,门开了,王海宁同学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走向座位,而是站到了讲台  相似文献   
6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急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造成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和培养自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进行着力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68.
2009年7月初,网友们在"杭州人大网"上看到了这样的回应:最新实施的<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被误读,该条例根本不是要搞网络实名制.  相似文献   
69.
70.
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的新闻采访活动,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面起到了公开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方兴未艾,但我们须冷静思考隐性采访“热”的原因,看到其中的隐患,谨慎操作,始终保持清醒的自律意识,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隐性采访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